决定又打赢的将领必是完全揣摩透了对方将领的所有心思和行军动态,手下之兵又精中之精,才敢行此险招……曹国公,汝尚且不知燕王何在,焉敢如此托大?”
朱元璋听了这一段,先时的气倒是消了不少,评价道:
“这后辈,别的时候,促狭太过!唯独在说到打仗时,颇展现了些能耐!”
虽然那能耐显然不是这后辈的。
但这些神妙之语,后辈能转述出来,便是其能为了。
李景隆低头受教。这次受教,心悦诚服。
朱棣也在沉思。
这个围点打援的打法,古也有之,昔日汉光武帝刘秀诱攻巨里便是此思路。
但上面说的,显然是后人系统总结过的。虽然后辈说的较为浅白,实际打起来肯定不是什么兵多兵少就能简单决定。可这种调动敌人的作战思想,符合前面说过的运动战。
尤其是第二种吃掉有生力量的说法,又有点歼灭战的味道在。
运动……马……
后辈说的最多夸的最多的是我对马匹的运用,可是骑马并不是每个士兵都能学会的技能,总归会有步兵,也总归会有步兵对战骑兵的战法。
后来的人是如何做到保持全军的机动力呢?
会是……战车吗?
一种,速度堪比马匹的战车?
600年后,便能出现这样惊世之物吗?
【玩不了的李景隆这样玩的后果是灾难的。
他更多的是因为重视燕王而被动的做出部署,而非从战略层面进行考量。
非但如此,当他试图打援时,还输了心理战。因担忧被偷袭,消耗己方战斗力。
原本是猎人,却把自己都当成了猎物。这还怎么赢?
丧失了主动权后,就只能被动挨打。
反观朱棣,家就在眼前,他还能调动士兵与李景隆在郑村坝大战。这是何等强大的军队控制力?
所以说,一场战斗的胜负,先看有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其次看能不能坚决的执行这一目标。
李景隆没有,而朱棣有。】
从兴兵50万再讨朱棣,到闪击大宁,再到回师北平。
整个北平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