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
朱寅的小脸上也毫不掩饰的露出鄙夷之色。
既鄙夷不干人事、欺软怕硬的锦衣卫密探,也鄙视我爹是某某的高官子弟。
皆为晚明奇观,实为一丘之貉。
这一幕他也毫不意外。
锦衣卫的权威,自从指挥使在朝堂上被文官活活打死,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五十二章 客栈 (第2/2页)
随着文官势力越来越大,明初令百官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在文臣面前开始夹着尾巴做人。
成化皇帝为了提振锦衣卫,增设了东司房、西司房,却也无济于事。
眼见锦衣卫吓不住人,成化只好又搞出一个西厂。
直到嘉靖时期,因为老道士极其宠幸锦衣卫都督陆炳,这才使锦衣卫的声势又煊赫了几十年。
到了晚明,文官对厂卫的打压更加厉害,哪怕厂卫老板司礼监掌握批红大权,厂卫的势力也每况愈下。
后来魏忠贤上台,厂卫声势大涨,那其实只是回光返照,垂死前的疯狂罢了。
魏忠贤一死,厂卫彻底被文官踩在脚下,再也无法翻身。
《中国古代情报史》的结论是:明朝厂卫之所以式微,根本原因在于,虽然有皇帝的极力支持,但它极端反动。
就是说它干的事情,极少利国利民,多是祸国殃民。
它干的都是控制思想、钳制言论、镇压异己等事,对于有价值的国内国外情报,鲜有见树。
就连周边敌对势力的情报,也很少搜集调查,让明朝的内外政策非常被动。
朱寅忽然有点想笑。很多人就拿着那几个少数的事例,渲染厂卫的情报能力有多强,他们真的了解厂卫么?
厂卫根本不是真正的情报机关,而是侍卫亲军。情报工作也很业余。
明朝虽然有庞大的厂卫,但它的情报能力比起唐宋,不是进步了,反而是退步了。
唐朝哪怕到了晚唐,也知道吐蕃、契丹、日本、高丽、阿拉伯、天竺国内发生了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