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应该是从电梯口步行过来的,
中途可能遇到了什么。
声控灯突然熄灭,黑暗里传来杨林的声音:“后备箱垫下的碎屑取样完毕,疑似血迹。”手电筒光束重新亮起时,照亮了赵建国圆睁的双眼,仿佛还在盯着某个从阴影里走出的身影。陆川知道,这片看似平静的水泥地上,散落的每片纤维、每个印记,都是指向真相的路标。
陆川的皮鞋跟在水泥地上敲出清脆的节奏,他站在车库中央,目光扫过被粉笔圈出的尸体轮廓:“杨林,从尸体中心向外辐射勘查,每五十厘米为一个区间,重点提取生物检材和微量物证。杨森,负责车辆三维扫描和轮胎花纹比对,别放过任何擦拭痕迹。”他的指尖点向帕萨特的后备箱,“特别是锁芯里的银白色粉末,取样时用无菌棉签蘸取,避免交叉污染。
杨林已经支起多波段光源,蓝色光束下,尸体周围的水泥地泛起淡绿色的荧光。“第12号标记点,”他的声音透过口罩传出,“距尸体右肩30厘米处有疑似血迹,形态呈滴落状,直径0.8厘米,用苏丹黑染色剂初步检测为阳性。”他将比例尺对齐血滴边缘,相机从俯角、45度角各拍三张,“提取时用裁剪法,保留血滴周边2厘米范围的基质,防止DNA降解。
杨森正用磁性粉处理帕萨特的车门把手:“驾驶座外把手有枚箕形指纹,中心花纹呈左旋,纹线间距0.3毫米,但边缘模糊,可能是潮湿环境导致。”他撒上灰色磁性粉,用软毛刷轻轻扫动,“纹线中断处有5处特征点,符合成年人指纹特征,需要用502胶熏显后提取完整形态。”副驾驶门把手的粉末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只有杂乱的擦痕,像是被粗糙布料反复摩擦过。
“尸体脚踝勒痕处的银白色纤维,”杨林用镊子夹起放在载玻片上,对着便携式显微镜观察,“直径12微米,双折射率1.56,呈现出涤纶的特征,但表面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可能经过多次洗涤。”他将纤维分为三份,分别装入标有“比对样本A”“光谱分析”“DNA提取”的证物袋,“需要送实验室做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定具体来源。
杨森的激光测距仪在帕萨特后备箱内移动:“后备箱垫移位距离17厘米,边缘有2.3厘米的褶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