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矛盾,“可能是流浪汉留下的,附近的救助站说常有拾荒者在这一带活动。”
当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检测结果出来时,夜色已经浸透了整个停车场。“黑色塑料袋里的钢管,表面残留的油脂是植物性的,”杨森看着屏幕上的色谱峰,“棕榈酸和硬脂酸比例3:1,属于常见的菜籽油,不是机油或柴油,可能是凶手家用的食用油污染。”但这个发现缺乏特异性,无法缩小排查范围。
杨林的三维扫描仪终于完成了50米半径的全景扫描,点云模型在笔记本电脑上旋转,密密麻麻的点构成了停车场的数字孪生体。“所有异常点都标记了,”他放大油罐区的一处高亮,“这个直径10厘米的金属反射体,实际是块废弃的汽车牌照,归属地显示是邻市,三年前就已注销。”他关掉模型时,屏幕映出两人疲惫的脸,“纤维、轮胎印、指纹、拖拽痕迹,所有发现都缺乏指向性,没有能直接关联到凶手的物证。
杨森收拾设备时,探地雷达的线缆缠在了一起。“次声波探测仪记录到的异常,除了那只猫,还有围墙外的水流声,”他解开线缆的死结,“拉曼光谱仪分析的深棕色纤维,红外光谱显示是棉涤混纺,含棉量65,这种工业帆布在本地的建材市场很常见,至少有20家店在售。”他踢了踢脚下的碎石,“最有用的可能是那枚不完整的指纹,回去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处理,说不定能提取到更多特征点。
陆川的对讲机传来询问声时,杨林正把最后一台设备装箱。“扩大勘查范围后,没有发现重大线索,”他的声音透过电流有些失真,“但获取了完整的现场三维模型和23份微量物证样本,回去做系统分析后再汇报。”他抬头望了眼围墙外的国道,车灯的光柱在夜色里流动,“至少排除了掩埋物证的可能,凶手抛尸后应该是直接离开的,没有过多停留。
杨森锁上勘查箱的瞬间,远处的油罐突然发出“哐当”的声响,是热胀冷缩导致的金属变形。“明天可以申请无人机航测,”他揉着发酸的肩膀,“把周边1平方公里的区域都扫一遍,看看有没有遗漏的车辆轨迹。”杨林点点头,
启动越野车时,仪表盘的时间指向午夜12点,停车场的风带着腐臭味钻进车窗,那些被扫描、被分析、被标记的痕迹,最终都消散在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