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些中专毕业的学生,池胜男是唯一一个读过大学的。
厂方多次托宋千里在新远大学找几个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来工厂,宋千里知道这家服装厂的条件对于池胜男来说不算最优选,所以一直不好意思提,后来听说池胜男自个儿说目前缺钱,让他帮忙介绍工厂,薪水低的也没关系,所以帮着她牵了这家的线。
池胜男一到工厂就把情况了解了下,还好,这家虽然只是一家规模较小的私企,厂长也是位年轻女性,设计师们也比原来那家低龄化,设计出来的作品水准还有待改进,不过自己进了这样的工厂得到重用的可能性也更大些,只要自己小心些不要太露锋芒,相信不会发生上次那样的事情。
只是现在她工作虽然找到了,可离买房子还是差十万八千里,怎么办呢?
要是有办法能让钱像变魔术似的,一变十,十变百呢,池胜男的脑子里一下闪现四个字:炒原始股。
在九十年代最赚钱的莫过于炒原始股,她想起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上网时看到一段话。
80年代初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在他人歧视的眼光中富了,90年代第一批买原始股的人在其他人嘲笑的眼光中富了;九十年代末期买地皮的人,在其他人忙着下海炒股的时候也富了!
他们成了中产阶级,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能耐,而是因为他们看准先机,敢于在大多数人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做出了实际行动。
当初在梧桐村的时候她就曾动过炒股的念头,当时之所以打消除了没有资金,也因为沙洲没有营业部,只能去深沪这些大城市而打消了。
当年的沙洲没有营业部,可如今的新远市有啊,新远市于1988年就开始进行股票交易市场试点,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看重股票,所以交易并不活跃。
直到1990年,随着企业股份制试点在全国热起来,股票买卖也逐步活跃,进行股票交易的人越来越多。新远的股票柜台交易不断升温。随着股价的不断上涨,出现拥挤现象,柜台买卖股票不得不靠发号进行,许多人一大早就排在证券营业部门前拿号。每天发200个号,领到号的200人就可以到场内报价配对成交,买卖价格写在黑板上。
最初新的股市缺乏严格的股票交易制度,所以整个股票买卖完全凭相互之间的信誉来进行。
举个例子,如果张三的股票卖给李四,成交后,他们把身份证号码互相记下来,股票就交割了。
由于当时并没有10%涨跌停板制,股市早期的股票价格涨得很快,今天成交还是每股27元,第二天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