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重返中枢,所以只要能争取到政治利益,关西人是可以让渡一些经济利益的。
而既然大汉丞相已经给他们许诺了政治地位,那么所谓的徙民实边与兴修水利,完全不值一提。
至于三年后的均田、编户,反正还有三年时间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田地,大概足以支撑他们族群未来人口耕种十几几十年了。
而且还是得到朝廷认可的土地,不用游走在灰色地带,成日提心吊胆担心哪日朝廷来清丈田亩,与朝廷发生矛盾。
再则…一旦获得政治地位,难道还怕将来弄不到更多的田地吗?现在放弃部分经济利益,将来子孙后代就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总而言之,今日一议过后,关中的命运,已是彻底与大汉的命运绑定在一起了。
只要大汉能够三兴,那么他们关中诸族作为从龙功臣,将来一定能重现祖辈荣光!
在阐述完诸多利好政策后,丞相命人从屏风后取出几箱简牍,一一分发到诸族案前,最后每人案前皆有简牍五卷。
韦诞、杜俭二人第一个收到,第一个摊开。
却见简牍卷首书《汉科》二字。
二人神色微凛。
所谓“科”,效力低于律、令,是律令的补充。
因为昭烈尊奉汉室,不便修改大汉的汉律,却又必须针对益州的特殊形势制定新的法律。
所以益州既以《汉律》治州,又增添制定了《蜀科》。
季汉绍继汉统后,《汉律》与《蜀科》仍然是并行共用的状态,只不过现在更名为《汉科》。
杜氏世治大小《杜律》,杜俭作为杜氏最德高望重的耆老,《汉律》可谓烂熟于心。
《汉科》对于他来说却挺新鲜,于是一下便把他的心神全部吸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