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55">刘禅笑着道:
“此纸乃是由竹皮杂以少许桑皮制成,成本相较于青州左伯纸,蜀中黄白麻纸,可谓低廉至极,且工序并不复杂。
“我大汉最不缺的就是竹子。朕大致算了一下,倘以五百人为匠,一日辄可以产纸一万余张。
“若此,则比我大汉所产竹简数量要多,成本要低,往后,或可渐渐以纸代简。
“帛贵而简重,不便于人。
“若能以纸取代帛与简,区区千端蜀锦、免一族二十载徭役赋税,委实算不得什么。”
如今这年节,莫说适合书写的纸张,就是平素里书写用的竹简,也是一种奢侈品。
举粮食为例,只要不是灾年,商品能够流通,一石粮食不过就是30钱到200钱上下。
而一枚简牍售价是3到5钱。
一张适合书写的纸张售价,是10到30钱,视质量而定。
一张好纸等于三十公斤粮食。
这也是这个时代知识难以普及下去的原因之一了,就连朝廷用简牍都要省着用,惜字如金,生怕浪费了宝贵的简牍,况乎纸张?
史称蔡侯改良纸张后“莫不从用焉”,描绘出一片普及盛景,然而事实上,纸张到了一百多年后刘禅所处的时代,仍是稀缺金贵之物,只有王公贵族舍得用来练练书法。
诸葛乔也捡起一张纸,怔怔道:
“陛下…日产此纸一万余张,我大汉全境文书用纸,一日恐怕也用不了其中半数吧?”
诸葛乔身侧,丞相也有些好奇:
“陛下说此纸成本低廉,大抵有多低廉?”
刘禅伸出两根手指:“大约三钱一张,待纸匠熟练之后,朕以为或能将成本再降两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