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必须要有一块战略缓冲之地,才能够相安无事,维持盟好,否则就只能是无穷尽的内耗。
先前东三郡属魏,所以双方能够勠力同心。
现在东三郡唾手可得,谁都不可能放弃这块要地,把自己的腹心根本暴露在对方面前。
孙权太知道蜀汉对吴国的仇恨究竟有多深了。
荆州一州之失,还有关羽、冯习、傅肜、马良、程畿这些文武忠臣之死,甚至刘备之亡,都与吴国脱不了干系。
为了政权存续,汉室复兴,刘备以下,包括孔明在内的所有蜀国文武忍气吞声,将此等深仇大恨压下,与吴再盟。
至刘备死后,他孙权,乃至吴国满朝文武,皆不认为凭阿斗、孔明能够带领蜀汉抗衡曹魏、大吴。
所谓压下仇恨,与吴结盟,不过是自不量力的痴心妄想罢了。
而他之所以同意与孔明主导的蜀汉结盟,也非是担忧汉“顺流见可而进,江南非吴所有”,更多的还是小视与利用。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蜀汉还于旧都,威震天下,终于让他感受到了,看似羸弱的蜀国究竟酝酿出了何等磅礴巨力。
如此,也让安心了许久的他,对那份被蜀汉君臣暂时压下去的深仇大恨忌惮起来。
他必须提防蜀汉复仇。
吴汉一旦决裂,那么蜀汉自东三郡顺汉水下江陵的难度,远比吴国逆汉水入汉中的难度要小得多。
真要让蜀汉夺下江陵,那吴国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因为出了三峡以后,长江再无险可守,除了联魏抗汉外,吴国别无他选。
而真到那时候,曹魏又真会轻易联吴抗汉?
恐怕非得遣质子入侍了。
孙权的目光看得很长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