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减,变得极轻,囊外冷气密实程度大,其重浊之力挤压囊体,欲填补热轻之气上升后留下的‘空缺’,这股向下的挤压之力,便转化为向上的浮力,当此浮力大于整个热气球之重时,它便能载人升空!”
“热源不息,热气持续补充,浮力便持续存在,绳索牵引,既可控制其高度,又可在地面稳固其位置,便于观测记录。”
“你们试想,当此物载着人,真真切切地离地而起,悬于空中数丈、十数丈这难道不是对‘气之实在’、对‘清升浊降’、对阴阳二气矛盾交感化生动力之理,最直接、最震撼、最无可辩驳的实证吗?!”
饶是沈括天马行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此刻也被“载人升空”这石破天惊的构想震得后退半步,一脸不可思议地看向陆北顾。
——这人也太有想法了!
这时,张载忐忑地问道:“存中贤弟能做吗?”
“光有原理还不够,得跟我说说具体的结构。”
沈括来到书案前,抓起炭笔和一张用来画草图的纸板。
随着陆北顾对热气球结构的不断描述,沈括笔下线条飞快勾勒,一个球状轮廓在纸板上显现,下方是承载火焰的吊篮结构。
“画的小了,球囊需大!极大!方能容纳足够多的‘热气’产生浮力。”
沈括一边改一边琢磨:“材质需轻、需韧、需密不透气,寻常桑皮纸糊竹骨,绝无可能!需寻上等坚韧轻薄之织物,以鱼胶或树漆反复浸透裱糊骨架,而骨架需轻而强韧的材质竹篾?太粗笨,或可用更细密坚韧之藤条,编成网状支撑?”
他的思维如同脱缰野马,瞬间从原理跃进到工程实现的每一个细节。
陆北顾连连点头,不愧是“大宋达芬奇”,只听描述,沈括就几乎立刻就抓住了热气球制作的所有关键点,甚至开始思考替代材料和结构优化。
“燃料亦是大问题!”沈括眉头紧锁,“寻常松脂烟大、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