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依大郎来看,我们房山县应该开什么工坊?”
“按照苏翰林的说法,那就要因地制宜了。”
“因地制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兴产殖业其实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们房山县有什么可以发展的产业吗?”
张明远想了想说道:
“我们房山有炭窑,还有铁矿。”
张纯摇头说道:“京师是物资云集之地,煤铁都卖不上价格。”
张明远遗憾的点头,他又说道:
“我们房山还有琉璃厂,紫禁城的龙吻板瓦,可都是我们房山官窑所产的!”
张纯摇头说道:
“今上不好兴造宫殿,这些琉璃也卖不出去的。”
“等等,琉璃!”
张明远疑惑的看着张纯,只听到“我听苏翰林说过,其实琉璃和西方的玻璃,都是同样的东西,只是烧制工艺不同。“
“你们房山既然有烧制琉璃的官窑,试试烧制玻璃?”
“自从苏翰林在报纸上刊登了玻璃制法,东宫店铺的玻璃一直供不应求,官署民居可都想要将窗纸换成玻璃。”
听到这里,张明远连忙记下来。
如果真的可行,房山能产出玻璃,那今年商税的指标就肯定能完成了!
等张明远离开,张纯放弃了怠惰的想法,赶回国子监内读书。
自己能赶上这么好的条件,得到沈鲤和苏泽的指导,更是应该好好读书早日考上进士。
张纯眼看着京师的飞速变化,读了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