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苏泽开始思考。
自己又发现了一个新用法。
如果将很多事情合并在一封奏疏里,岂不是就是绕过模拟次数的限制?
但是想想其实也很难。
两件有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上书也就罢了,备边银和通政司经历所的事情有关联,还能做这么做。
如果将一堆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份奏疏里,那皇帝和阁老们也会厌恶,这是违反大明公文办公原则的。
况且一加一都大于二了,在同一本奏疏里塞进太多的事情,还会增加威望值的消耗。
当然,苏泽在修改后的奏疏中,也只是向皇帝内帑伸手,要了五十万两银子。
这笔钱就是拨给通政经历所的经费。
这笔钱只占了去年市舶税不到八分之一。
这可要比九边备边银从内帑中掏出来的金花钱少多了。
但是只要开了这个口子,有了这个预算,那日后和海防有关的事项,都可以从海防备边银中掏钱。
苏泽紧接着夹着奏疏,向着通政司走去。
次日,苏泽的奏疏送入宫中,依然没有任何动静。
这次就连通政使杨思忠,都不看好苏泽的这份奏疏。
想要从内帑掏钱谈何容易!
要知道皇帝这笔市舶税,朝堂上下可都是垂涎已久的。
但是隆庆皇帝将这笔钱抓得很紧,外廷丝毫没有染指的机会。
同样是内帑收入,市舶税增长迅速,而且不需要和金花钱那样,要由官僚系统经手,直接通过各港口的市舶司就能征收完毕。
如果不是皇帝交出账本,百官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