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臂掌心的光棱射出,打在球体表面泛起一道道微光波浪。
机械手臂另一侧是玻璃管道与金属导线,玻璃管道中流淌着蓝色液体,而金属导线则一直延伸至立柱底层,汇于一台大型电子设备上。
此时此刻,12名科研人员正团团围拢在电子设备周围,以特制的频谱分析转换仪器,将一簇簇数据串COPY至多用途PDA上。
在发现伊普西龙飞船后的二百多年间,人类对于伊普西龙一族的有关研究一直不曾停止,虽说从大局上看,进展寥寥,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成果的。
就像这些科研人员所使用的仪器,便是通过将零号源素结晶化,加工成光棱,辅以不同频率的激光,作用于伊普西龙遗迹的数据核心,然后收集波谱,结合太空的大批科研船,通过特殊算法,转化为二进制单元。
所谓的破译工作,便是依据数据核心的能量波动,调节激光的频率,最终达成“谐振同调”,数据化伊普西龙符文。
不过,因为伊普西龙一族的科技较人类先进许多,在数据存储上面,有一套更为严密完整的保护机制。一般而言,以主流科研计算机的运算速率,只能在遗迹完整的科技树上剥落一些细枝末节,便会触动遗迹数据核心的保全程序,继而开启清空进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方进入遗迹的时候,数据上传任务由于卫星通讯中断,完全陷于停滞状态。迫不得已之下,这些科研人员只能用多功能频率分析转化仪器中存储的由遗迹科技树剥离出来的一小部分波谱数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