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的,他们惊奇的是崔清这老小子真回家种地了?还种出来了名堂?
而另一部分了解民生的例如长公主和皇帝陛下,他们考量的就多了。
长公主更加惋惜没有把崔氏握在手里,这件事对提高她的“民意”支持度有着大大的好处,而皇帝除了高兴,更多是庆幸这事儿没便宜他小姑姑。
最近太子参政,朝堂里出现了更多派系,外戚们看皇帝太软弱,有一部分开始投靠外来的“皇帝”了。
崔氏送到长安的三千斤“福种”怎么安排,很多人的意见不同,最后长公主拍板都交给皇庄的农人,等明年收获更多再向各地推广。
另外一件事就是,进献“福种”这种事应该赏赐的,但人家崔清提前说了,他一门心思种地读书,不接受加官进爵。
最后经过运作下来,崔氏得到了个“耕读传家”的楼牌,外加崔氏几个地方官儿升了一级。
对于这些虚名崔教授虽然不怎么在意,但这对于推广他的种子确实有帮助,等过几年循序渐进的“提高产量”,他的“神农六号”也许就能在整个北方推广了。
时知帮着收完小麦后就没在管换种的事,夏天的那批花提炼的精油质量比春天要好,时知囤了起来,打算进行“饥饿营销”,过几年这花都可能收不上来多少了。
到了秋天油料作物收上来了,时知让人用产出的次等品精油混合着做出了精油香皂,这批香皂特意做成了十二花卉的形状,孩童巴掌大小,看着就漂亮。
第21章 .选址时知让工匠仿制香粉胭脂盒的……
时知让工匠仿制香粉胭脂盒的样式做出一批肥皂盒,香皂就放在里面,再用纸盒包了。
花期过了后,精油作坊就只生产香皂了,争取在深秋就能做完订单的数量送去江南。
至于为什么不送去长安卖,路途太远不说还打眼,目前为止还没人知道精油是出自清河郡,那些商人都是当舶来品卖的。
香皂制作和玻璃上色教上手后,时知就让工人自己研究,她也不是专业的,基本原理教会了得让他们去钻研。
玻璃着色和瓷器着色有想通之处,又比瓷器还好控制一点,窑匠在琢磨了一小段时间后,就把时知设计的玻璃茶具做出来了。
这两套玻璃茶具烧出来没几天就送去了江南的拍卖行,让江南的商人炒出了天价,听说这两套最终都进了长安贵人的家里。
后来时知对账时看到收入,决定明年再弄四套出来,就弄个“春夏秋冬”四景,手底下人一年的伙食费就出来了。
入秋不久后,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