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就好啊。
崔玉烟却没那么快到任,朝廷的任命书从长安发到越州快马也得二十天,从越州到清河那就走水路得一个月,陆路带着家眷坐马车的话最少也要两个月,他能在过年前到就不错了。
冀州的战乱在持续了两个多月后,并没有如大家期望的很快平息下来,反而席卷到并州而后蔓延到北方的靖州南部。
靖州是大良的北关防线之一,战事吃紧时,临时每年增加的兵役和徭役都很重,内乱蔓延到这里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事件,毕竟北边的沧原国对富饶的大良每时每刻都在虎视眈眈。
朝廷迫不得已把西关的二十万大军派了五万人马到靖州增援平乱。
面对大良最精锐的军队之一,靖州的叛军很快被打得退回了并州,可西关军不能离开边境线太久,靖州平稳下来后,平叛的主力军还是朝廷从关中调来的八万人马,双方在冀州和并州胶着着。
时知看着战报消息,心里不禁有些着急,时间拖的越久桐州就越危险。
冀州和并州都与桐州接壤,桐州北边的燕州与并州接壤,冀州西边是晋州南边是湖州。
叛军在冀州和并州壮大势力就一定需要补给,北边的靖州打不动,西边的晋州有朝廷重兵对峙,那就只有湖州、桐州和燕州这三个地方可以打。
而且这三个地方也恰恰是产粮区,尤其是桐州与燕州连道天险关隘都没有,是最合适打下来当大后方的地盘儿。
桐州和燕州不靠近边关并没有重兵把守,据时知所知桐州境内的驻军全部加起来大概三万人,燕州大概也差不多,真要打起来怎么去对抗号称有二十万人的叛军?
这时候就看出朝廷对地方控制的疲软了,按理说在内乱蔓延到并州前就应该让桐、燕、并三地驻军与大军合力围剿冀州,可朝廷和地方上的扯皮让他们失去了最好的时机,结果最后连并州也遭了殃。
冀州的起义叛军起先只有一万驻军和两万农人,游明的确是个能人,没用一个月整合这两股势力后又把并州掀乱了,然后直接烧到了靖州南部。
靖州本来就是民风彪悍的地方,长久的苦役和兵役压迫让百姓苦不堪言,游明的队伍到这里后迅速得到壮大,战斗力也增强了一大截儿。
短短几个月叛军就有了巨大的规模,号称“二十万”大概是个噱头,但十一二万应该是有的。
游明这个人很善于鼓动人心,所以叛军不断壮大后依然奉他为首领。
可是叛军势力太过复杂,从开始的农人、士兵到后面的马匪、山匪和做边关犯罪的流放犯来者不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