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路过的热心群众发现,经及时抢救后目前生命体征已稳定。其余涉事者目前已主动前往警局配合调查,态度良好。具体案情还在进一步侦查中。
这份蓝色声明平息了谣言,同时解答了群众的部分疑惑,只是“口角冲突”等语意不详的字眼似乎也暗示着事件背后还另有隐情。
按照一般规律,在人类的集体忘性作用下,头套少年很快会被大众视野遗忘。然而不管在什么时候,群众中都不乏较真的人。
此次事件中,就有一位小有名气的读书类up主发视频抨击在报道中表现平平的无良媒体,称这些新闻秃鹫只会拾人牙慧、哗众取宠,不懂求证,不懂采访,不懂深入基层,不懂为真正有需求的人民发声。
几个“不懂”炮轰时下的网络媒体,得到无数人的响应。在该up的呼吁下,不少民间“列文虎克”“福尔摩斯”冒了出来,代替失去公信力的媒体自行挖掘头套少年背后的故事。
毛春毕竟人少地方小,有心人只要耐心打听,很快就能将事件始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身患绝症的头套少年曾经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却甘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化身英雄,以笨拙却勇敢的方式直面恶势力。
这简直是值得搬上大银幕的戏剧故事。
头套少年由此获得了新的称谓:少年咸鱼侠。
调查结果几经发酵再次引燃舆论。为尽可能保护当事人,讨论者克制着不往少年咸鱼侠身上深入,而将尖刀矛头直接指向针对校园的暴力、霸凌现象。
校园暴力并非新鲜事,甚至可以说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和大多数暴力事件的受害者类似,容易遭受校园暴力的往往都是性格孤僻,家庭无爱的,被老师忽视、同学排挤的边缘人物。
性格本身原本不应被贴上好与坏的标签,然而事实证明,拥有类似特性和生活背景的孩子总是更容易成为“秃鹫们”用来满足暴虐心理的食粮。施暴者往往来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