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外,蛇崇拜和月亮息息相关,而两者又都是阴性能量的代表。
就生态学意义而言,蛇是一种极其神秘且迷人的生物。
绝大多数蛇会定期蜕皮,每一次蜕皮后它们呈现出的状态都宛若新生。且蛇类交尾过程往往需要持续六个小时以上,才能使雌性顺利受孕,某些蛇种甚至可以将这一个过程延长至惊人的二十小时,——其能力之强,足以令任何人类望洋兴叹。更不要提某些蛇类天生具有强壮有力的身躯,亦或是令人胆寒的剧毒攻击力。
可想而知,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先辈通过观察获知到蛇类的种种习性,窥探到蛇类无与伦比的繁殖能力和生命力,该会多么震惊、艳羡,甚至是崇拜、敬畏。
进而,人类将这种对强大物种的天然敬畏的情感逐渐演变成蛇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蛇图腾是曾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越族群的重要识别符号。闵越人一度被中原汉族视为“南蛮”。哪怕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而言,“蛮”和“闽”从虫,都是“蛇种”。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他们是龙的传人,不如说他们是蛇神的后裔。
然而若是追溯到早期神话,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大蛇。将龙视作与蛇完全对立的、纯阳的能量,多半是后人别有目的的牵凿附会。天地乾坤,流转轮回,阴阳和合,世间万物能够长久延续存在,都不会仅有单一的阴面或者阳面。
蛇崇拜文化在百越社会中源远流长。发展到后来,蛇崇拜还会和拜月、水神等阴性崇拜仪式结合。至今,仍有不少百越后人每年定期举办崇蛇活动。
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拥有繁衍能力、能够创造神迹的女性被视作神在人间的化身也不足为奇。于是,女性之中出现了能够通神事、代神行走的巫女。
在传统的崇蛇仪式中,巫女是最重要的存在。巫女作为神使,能通过佩戴蛇纹装饰,以及拜月而舞等仪式来借得神力。这便是“巫”最初的来源。——正因如此,阿月在做法通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