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艺术为什么会有种种主义,往大一点说,是因为主义能作为旗帜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们聚集起来,然后形成巨大的声势,推动思想上的变革,从而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都有这样的表现,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学艺术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往小一点说,面对文学艺术传统和既得利益者这种庞然大物,不聚集起来随随便便就被人按死了,又哪里来的后续?聚集在同一主义之下也将更有可能夺得话语权,取得更多的文化资本和现实利益,并且在这一主义之下逐渐确立自己的艺术和自己的存在。
当然,一个笼统的主义并不能概括在这其中的全部作家,只能说是让大众对于作家们和艺术家们能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有些作家大概也会因为自己被称为某某主义而感到困惑。
总而言之,文学艺术里的主义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必要的,就像政治运动要有明确的纲领一样。
既是抱团取暖,同样也是为了聚集在一起发挥更大的力量。
而关于现实主义运动,虽然它早在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和《雾都孤儿》、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苗头,但它作为主义和宣言还从未被任何人正式提出过。
严格意义上来说,米哈伊尔他们在俄国现在正在搞的就是一场现实主义运动,只是头上顶着的还是“自然派”的名头。
当然,在米哈伊尔这里,现实主义的定义和内涵无疑要更加充实和丰富,并且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套体系。
只能说他当研究生的那些年的论文可真不是白看的,他这套理论可是足足有上百年的功力.
因此当米哈伊尔在说完那番在别人听来有些惊世骇俗的话后,无论别人提出什么样的疑问,怎样询问这一理论的具体内涵,米哈伊尔都能相当从容地做出回复。
而随着米哈伊尔的深度阐述,在场的众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