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了桌供,小的坐在当中,继子(马进忠)穿上黄袍,说请老主让位。小的下来让继子坐下,就算登基。众人磕了头,起了“天心顺”年号,封小的为明天教主,刘允中之女刘氏、侄媳李氏及董顾氏们九人为三宫六院;又封刘允中们为将军、六部、四丞相,郭浩德为护国军师;又分七十二贤、十二差官名目。那日男女徒弟并未到齐,有当面封的,有未到先封的,也有十一月二十五日继子回家在那里封的。
导演完这场“登基”闹剧以后,马氏父子毕竟也知道农村土炕算不上“龙廷”。为了实现帝王梦想,马进忠决定实施攻打临清、清河的“计划”。但是计划实在太雷人了:他们打算在道光三年十二月十五在临清城外会合,“暗进临清西门,夜晚动手,乘人不备,光抢文武衙门,得了枪炮再回去抢清河县城。有了人马器械,再商议二月初取龙抬头吉日起身,一路打抢北上。众各允从”。他们以为凭几百个人,赤手空拳,就可以顺利抢得枪炮。抢了之后,还要回家顺顺当当过完年,过完正月,再从容不迫地去北京做皇帝。这样的计划岂非痴人说梦?事实上,马进忠并没有为攻打临清做任何现实的物质准备,而是在“登基”之后,二十四日,忙着头扎红绸、身披黄绫,同“皇后”刘氏一同“衣锦还乡”,回到了清河县。在大事招摇不久,便被地方民人告发。清地方当局逮捕了三百多名明天教徒,经过严刑审讯,将马进忠、马万良等二十余人凌迟处死。从马进忠“登基”到被捕仅两个月。一场“皇帝”的美梦,就这样破灭了。
那些大型的农民起义,领袖的战略水平也十分低下。《靖逆记》卷五《李文成》记载:因为想登基坐殿,享受帝王滋味,在嘉庆十六年左右,林清就和骨干们准备起义事宜。他们早早地定下了起义时间,那就是两年后的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午时。一般来说,起义需要根据当时的形势因势利导地决定时间、地点。他们为什么早早就决定了两年后某一天的具体时日呢?原来,嘉庆十六年八月,“彗星出西北方”,教首们认为“星射紫微垣,主兵象”,从而推算出起义日期“应在酉之年,戌之月,寅之日,午之时,故以十八年九月十五午时起事”。
嘉庆十八年(1813年)七月,林清召集骨干力量在河南道口召开了一次会议,部署起义事宜。他们议定,京畿和直、鲁、豫三省于九月十五同时举行反清起义,起义军总人数数万,由林清、李文成、冯克善分别夺取紫禁城、河南、山东,然后李、冯率师抵京,与林清会合,共同坐殿。
然而,由于目光短浅、组织松散、领导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