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前一天下午收到的,署名清清楚楚,那串缩写像是一颗温热但持续灼烧的石子,落进她心底,一直没有沉底。
她盯着那封邮件的标题很久,指尖搁在触控板上,一动不动。好几次想点开,又止住。直到今天早上临出门前,她终于打开。
内容平实、礼貌、简洁,几乎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痕迹:
“知遥老师,您好。关于心理沙龙,我们团队在前期策划中参考了几位嘉宾的建议。我可能会到场旁听,视安排而定。
会场的人陆续多起来,气氛仍称不上热烈。平台那边来了两位项目策划,分别坐在主位和宋知遥斜对面,边寒暄边翻看资料。另一边是学院相关的项目老师,有人认识她,点头时礼貌又克制。
讨论从最常规的环节确认开始。流程是否调整、预设的主题互动顺序、每位嘉宾的时间控制,甚至备用方案如何安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建议互动部分的节奏不要太密集,受访者如果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需要预留恢复空间。”宋知遥的语调不高,但字字清晰,“尤其是第二位来访者的经历偏私人,结构化会显得机械。”
平台策划点点头:“对,我们想让沙龙保持温度,而不是一场采访。”
这句话像是恰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