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斛。布政使为从二品,一年的年薪只有一百五十五两、禄米一百五十五斛,就算加上养廉银,也决计不超过万两。王廷赞当上布政使不到四年,要支付历年办公、家用开支,已经是不小的数目,却能一下子拿出四万两银子来充军饷,家道如此充裕,实在令人起疑。乾隆皇帝看到王廷赞请资兵饷的奏折后,表面上嘉奖王廷赞忠心可嘉,但心中却已经开始犯嘀咕。不过此时,他还没有马上想到这四万两银子会与甘肃捐监有关。
[清朝官员俸禄低微,导致了大小官吏普遍贪污受贿的状况。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根治日益败坏的吏治,建立了“养廉银”制度,即对各级官吏实行“低俸禄,高养廉”的政策,在俸禄外增发数额较高的生活补贴金,以使“各官俱有养廉足资”,希图以此来杜绝贪污。养廉银的数额大大高于正俸,多出数十倍甚至百数十倍。据《大清会典》所载:地方官员中,总督养廉银一般为一万三千两到两万两,巡抚为一万到一万五千两,布政使为五千到九千两,按察使为三千到八千两,道员为一千五百到六千两,知府为八百到四千两,知县为四百到两千两。]
恰好在这个时候,和珅回到了京城。他担心被乾隆皇帝切责迁延误事、贻误军机,煞费苦心地为自己寻找借口。他当然不敢再说是海兰察、额森特等勇将的责任,于是改口说一进甘肃就大雨连绵,势甚霶霈,连绵不止,道路泥泞,导致大军难行、战事不利。与和珅不谋而合的是,大学士阿桂也因为怕被冠上“师久无功、难辞其咎”的帽子,从前线上奏折诉苦,说甘肃当地“大雨竟夜”。乾隆皇帝何等精明之人,一下子就想到过去几年甘肃年年上报旱灾、申请用捐监粮赈灾,为什么单单今年多雨水?再看看甘肃近来发生的事情:陕甘总督勒尔谨管门家人曹禄房中即抄出两万两白银,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主动捐银四万两做军饷,这些银子肯定不是正常渠道得来的。而就在不久前,浙江还发生了一件大事:王亶望主动献银五十万两,充修建海塘公费。因为王亶望刚刚被人参过,如此巨大数目的银两,如果得自浙江巡抚任上,必然早被人揭发了,只有一种可能,这五十万两白银来自王亶望的甘肃布政使任上。三事联系起来,乾隆皇帝终于开始疑心甘肃捐监一事定有重大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