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繆力发展工商,借此收取巨额税收;朝廷唯务稳定,恨不得将每个人限制在土地上一辈子也别离开,荆州则鼓励农民脱离土地,甚至还蛊惑百姓远至欧罗巴……
显然,荆州的理念更符合时代的发展,朝廷的那一套已经落伍了!
荆州由林纯鸿一手创建,身边聚集的都是认同荆州理念的人,而朝廷却被一帮死脑筋的士大夫环绕,不落伍才怪!
单单从理念上讲,太监和民间商号更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回想起林纯鸿创立行知书堂,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创办报纸,不惜冒着得罪天下的风险与江南东林党、复社争辩,杨嗣昌恍然大悟:林纯鸿此举,正是想把认同他理念的人拉到身边,不停地壮大自己的力量!
林纯鸿的算计,还真让他得逞了!杨嗣昌大为后悔,为何直到今天才想透这个关节!
杨嗣昌现在终于明白,自己为何潜意识地要依赖太监和民间商号了!既然明白了这点,杨嗣昌彻底摆脱了这段时间的彷徨与不安。
杨嗣昌心情大好,甚至还有闲工夫对荆州的制度品评一番。杨嗣昌乃人中龙凤,这一琢磨,还真让他发现了不少问题。
他认为,荆州的官僚机构看起来创新很多,实际远不如朝廷完善,既无成型的官僚选拔机制,也无成型的官僚考核提拔机制。这些问题在荆州处于上升期时,尚不明显,一旦荆州步入稳定期,必然出现大规模的渎职、腐败,甚至有可能让荆州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
比如:元朝由蒙古人建立,刚建立时,横扫天下,无人能敌,一旦稳定之后,迅速陷入崩溃之中。
殷鉴不远,也不知道林纯鸿看到这点了没有?
杨嗣昌认为,只要朝廷能挺过最初的几十年,不仅能看到满清朝廷的崩溃,甚至能看见荆州的崩溃!
荆州崩溃之后,整个华夏将面临何等的浩劫?
杨嗣昌突然发现,维持大明朝廷,甚至关系到整个华夏的未来!
可是,如何让大明朝廷维持数十年?杨嗣昌头痛不已,想来想去,觉得林纯鸿的经验可供借鉴:把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有识之士简拔出来,集拢在朝廷周边!
第六百五十二章 朝廷变局(二)
简拔有识之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杨嗣昌琢磨可行策略时,陡然现,这帮有识之士的最大聚集地可不就在林纯鸿身边?
若能将林纯鸿引入朝廷,朝廷可不就聚集了数不胜数的有识之士?
杨嗣昌将此荒唐的念头从脑中赶开,决定走一步看一步,先将永平开矿一事办好再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