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了一点,规定应用文体写作和策论必须合格,然后才有资格被录取。至于名次,还是以八股文来定。
这点改动,岂能从根本上改变科举制度僵化的趋势?
黄宗羲、瞿式耜等人一百个不满意,坚决主欲楫在考试内容、组织形式上做一些根本性的改变。
林欲楫哪里肯多事,坚决拒绝。
黄宗羲、瞿式耜无法,非常委婉地告知林欲楫:若科举制度继续这样延续,按照林纯鸿的秉性,非得另搞一套,最终科举将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儒学将逐步走向式微。
林欲楫不是笨蛋,马上意识到这种可能,心里也担忧不已。
不过,林欲楫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拒绝了黄宗羲等人的建议,不做任何更改。
林欲楫的想法非常简单:林纯鸿另搞一套,朝廷、士林的板子无论如何也敲不到他的屁股上;但是,如果他在交州对科举做了根本性的改革,不仅有可能会被皇上怪罪,还有可能被反对的士子痛骂。
孰轻孰重,林欲楫分得非常明白!
黄宗羲等人无法,只好去寻找朱之瑜,希望朱之瑜代表荆州对林欲楫施压。
正当黄宗羲、瞿式耜等人在交州焦虑非常时,林纯鸿突然颁布一条命令:有功名之士可授予官职,秀才功名,可直接授予从九品之职,举人功名,可授予从八品之职,进士功名可授予从七品之职;功名之士,取消禀膳、免粮等优待。
此令一出,天下皆惊。
按照大明旧制,官职极为有限,随着进士、举人、秀才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有限的职位基本上都被进士和少部分举人所霸占,秀才和大部分举人要想等到空缺,非常不容易。
反观荆州方面,官职则极大丰富。就拿一个县来说,以往仅仅只有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余的,最多还有典史、巡检数人,都是从九品。而林纯鸿对县级机构进行改制后,仅仅正七品,就有知县和监察令两人,至于从七品,包括安防局局令在内,至少有五人以上,其余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的,足足有将近百余人。
官员数量,一下子翻了几十倍!
绝大多数举人、秀才奔走相告,欣然至县衙登记,然后根据个人禀赋,授予不同的官职,开始从荆州财政中拿取俸禄。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很强大。在改制时,林纯鸿通过强力搞官绅一体纳粮,一些田产丰富的举人秀才拼死反对,但在强力镇压下,没有搅起风浪。现在,林纯鸿再次明确功名之士一体纳粮,无疑断了他们最后的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