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青轻轻敲了下门,喊了一声报告,听到里面老师喊进来,才推门进去。
推开门一入眼,一张张桌子并排摆着,坐着六七个老师,其中坐在正中间的就是徐梁知教室,面前桌上摆着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
听到人进来,微微抬头看了一眼。
几个老师里,周子青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往中间一站,挺直背脊,端正礼貌喊老师好,且自我介绍,“我是大一学生,计算机人工智能专业的周子青,老师们好。”
“你好。”有老师认识周子青的,笑着和旁边其他老师提了一两句。
左边一个不认识男老师,神情严肃,问了周子青一个问题,“周子青同学,现在是大学,笔试成绩却非常好,看得出来平时又很认真的学习,我刚才也听其他老师提到你,顾时雨他们参加人工智能竞赛初赛,复赛你都全程参与进来,有些问题在这我就不问了。相信你也能回到很好,不过我很想听听你自己不拘束哪个方面,谈谈你自己对于专业的想法。”
周子青微微一笑,没想到活动室里其他成员帮她分析面试,结果会是这样一道半命题演讲。
虽然这样,但是老师提问,做学生的就得老实回答。
在脑子里想了想,再抬起头目光就变得郑重起来。
“我觉得在未来十年,或者时间更紧迫点,五年之内,国家将会面临巨大的人工智能人口缺口。”
周子青嗓音清晰有力度,她的话在会议室里一响起来,其他低头或写字,或交流的老师们,全都停止住,纷纷抬头看过来。
徐梁知更是双手撑在桌子上,一副认真听她往下说神情。
“国内现在人工智能才刚刚起步,国内各省市重点大学,有多少所高校创办了这个专业,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名字连在一起,可觉不是同一领域。
国内刚刚起步,国际上很多国家却早已经领先我们很多步。
我说未来十年五年国内会面临人工智能人才缺失,是一定的。
第一,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极快,了解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就能偷窥见,变化快,就意味作为追逐者,我们会很辛苦。国内很多科技公司和高端企业,有自己专门研发室,可是比起花费更长时间的培养,他们更喜欢从国际上直接挖取人才。
这些外籍高端人才的技术,是保密的,不外漏的。这就造成,人工智能和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一直处在某种脱节。
这种脱节会愈演愈烈,建设科技发展,但是核心技术却没抓在自己手里,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当国内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