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压力极大,可是河中的种子已经种下,由不得他放弃。
数息之后,封常清点了点头,道:“既然仁杰不准备念高大将军旧情,那老夫也就直说了。这一次怛罗斯之败,大将军和安西众将商议,上报的汉军折损乃是五千人,所以仁杰带回来的士卒之人数,必须要削减才行。”
“大夫,欺君之罪,比杀人之罪更甚。”马璘道。
“仁杰以高大将军为何人!仁杰以安西众将为何人!”封常清脸上现出激愤之色,沉声道,“高大将军和安西众将作此决定,绝非是出于私心!”
马璘冷笑一声,没有说话。虽然是谈条件,做戏也是少不了的。既然已经做到这里,双方就都准备妥协了,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过是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罢了。
“仁杰,我安西四镇孤悬西陲,四面皆敌,万里转运何等艰难!朝中诸公多是重文轻武之辈,每年都有人上疏求拔四镇!仁杰,若是朝中诸公知道了这次我安西军的损失,拔除四镇的议论必然再起!仁杰投军十年,所为何事?若是天子心中动摇,当真拔除四镇,我安西军百年血战所开拓之疆土拱手让人,仁杰十年辛劳岂非也毁于一旦!”
马璘点了点头,这话倒也颇有道理。
“当是之时,我等并不知道仁杰会带这么多健儿们归来,为了安西四镇计议,才做了那般决定。奏章之上,不惟高大将军和我署名,李嗣业、段秀实、荔非元礼、程千里诸将也都列名其上,更有监军中官的参与。仁杰,你的奏章若真到了朝堂,你可以想象会有什么后果!所有的安西军将都将背负欺君之罪!”
“若是这样的事情发生,且不说极有可能引发拔除四镇的动议,就算是四镇不被拔除,仁杰心愿得遂当了这安西节度使,难道准备以一己之力镇守安西万里疆域么?恕老夫直言,以仁杰现在的能力,当一镇守使尚可,没有这些老将的襄助,当节度使根本就是祸国殃民之举!”
马璘笑了笑,道:“这么说,高大将军和封大夫乃是赤心为国,没有一点儿私心了?”
封常清脸色一滞,哼了一声道:“不能说全无私心,只是公心终究是多于死心而已。仁杰应该清楚,安西靠的就是这些百战宿将,若是这些人全部倒了,会有什么后果!”
马璘点了点头。
封常清说的很有道理,安西与别处不同,距长安万里之遥,转运极为艰难。从侯君集击破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开始,百余年间四镇存废的争论便从来没有停止过。持此议的并非都是肤浅之辈,更多的乃是所谓的名臣,比如开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