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奢极欲,花起钱来如沙似海。他富于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泪;他有时又像野兽一样野蛮,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文字狱,甚至在战争中进行种族灭绝。他早年富于自知之明,谦虚谨慎,把盛世推上了顶峰;晚年却刚愎自用,自我膨胀,听不进任何意见,亲手毁了这个盛世……
历史上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有如此多的侧面。
对母亲,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
对嫡妻,他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17岁与出身名门的富察氏结为夫妇,两人感情极好。皇后不幸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去世后,他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百十首感情真挚的悼亡之诗,见证了他是一个深情重义的男人。
对女儿,他慈祥可亲,甚至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儿子,他却一直板着面孔。为防止历代争储故事重演,乾隆对皇子们管束极为严厉。限制之严,待遇之低,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他的长子因为在嫡母的丧礼上表现得不够悲痛而受到他的严厉斥责,并因此惊惧而死。
对大臣,他早年彬彬有礼,宽大仁慈。乾隆十三年后,他却一反常态,颐指气使,任意挫辱,比雍正还要残忍苛刻。乾隆时期是清代诛杀大臣最多的时期。
对“顺民”,他“爱民如子”,经常为民间疾苦而动容落泪。他慷慨地普免天下钱粮,豁免穷困百姓的税赋,在灾荒之时,不遗余力放赈救灾。
对敢于反抗的“刁民”,他却蛮不讲理。老百姓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
对知识分子,他前期宽容大度,为雍正时期的几起文字狱翻案,增开特科、恩科,增加入学名额,一时让人感觉春风拂面。后期他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最疯狂的文字狱制造者。许多精神病患者在发病之际随手乱画几个不知所云的字,也会被乾隆定性为大逆不道,本人凌迟,亲人连坐……
当然,不管乾隆的性格多么复杂,不离两个背景:一个,他是在尊荣至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天潢贵胄,一生顺遂,在天资和智力上很少遇到对手,因此自视极高,高己卑人是他注定无法避免的缺陷。另一个,虽然身份多重,乾隆的本质却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他一生为人行事,一举一动,都是围绕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