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更规定考试范围,以《五经》、《四书》为限。
《五经》、《四书》又以理学道学领袖人物朱熹的注解为标准课本。
本世纪(十四)八十年代,朱元璋更特别颁布一种试卷格式,规定应考的知识分子遵守。
下世纪(十五)初期,第三任皇帝朱棣,进一步加以约束,规定使用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文章的体裁,一篇文章中,不多不少的,恰恰包括八股——一股即两个或四个完整的句子,这形式是严格的,不能改变,改变便不是八股了。
但八股主要的特征却在精神方面,即内容方面。
依照规定,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在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
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代人八股的方程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如果被主考的试官欣赏录取,便可由秀才、而举人、而进士,而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至于怎么才能恰当地代入,那就是自此之后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五百年间,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大奥秘,和最大学问。
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五经》、《四书》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请老于此道的八股专家,撰写数百篇八股文,日夜背诵。
考试时,把适当的一篇,照抄一遍。
就像赌博时押赌注一样,押中时就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官员;押不中时,则落第而归,下次考试再来。
知识分子不接触其他任何书籍,甚至连《五经》、《四书》都不接触。
年轻人偶尔翻阅《五经》、《四书》或偶尔翻阅历史古籍,如司马迁的《史记》之类,不但自己会懊悔浪费宝贵的光阴,即家长和教师,也必大大的震惊。
如果有人竟然对文学艺术,如科学工程有兴趣,那更骇人听闻,会被他的亲友所不齿。
知识分子被八股文硬拖到酱缸之中,没有自己的思想,更没有自己的感情。
不知道人类还有别的知识和别的情操,只知道如何作八股文,和如何做官,于是一种只有中国才有的“官场”社会形成。
明王朝统治阶层曾由这类知识分子组成,他们对人的评价,完全以官为标准。
——犹如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评价,完全以钱为标准一样。
为了做官,不但忍受廷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