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严明公正,但是有伤人子之心,因此她就更应该被赦免了。“
“然而,礼法比刑法有着更多的疏漏,会使得暴乱不止,因此,严明刑法的作用就在于此。如果现在为了徐娥的节义偏废国法,长久以来,民政多乱,因此,徐娥不可被赦免。而且,人人皆有亲亲,亲亲相报,何时了结,动乱不休。做事则应为长久考虑,因此必须要完善律法。完善的法律发扬了人们的正义,那么治理也会顺利进行,不可因情理偏废法理,法理也不可徇私私情。徐娥义高千古,如果今日要赦免她的罪,就损害了她的节气,就不能全其大义,杀身成仁。”
严融却道:“不可。季山言辞颇为有理,我却有不同的意见。”
杨颙拱手:“还请刺史赐教。”
严融抚须:“季山言,礼法不可各自偏废,本应如此,但却有抵牾。你之所言,实为赏罚不明,更违背了礼法,使得民人混乱。徐娥报母仇,实则合于礼律。”
“礼的根本,在于无乱也。杀人者无赦之理。无论官民,倘若杀了无罪之人,就应当被处死。旌表之人不当死,应死之人不应该被表彰。如若不此,岂不是滥刑坏礼。礼法,实在是结合了刑礼二者。”
“《春秋》又言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亲亲相报,就此可以终了。徐娥之母并非犯法受诛,而是在于张年残暴横行,徐娥报仇,反抗强暴,不能算作非法。我们为一州之府君,州人以父事之,而我们却不能为徐娥伸张冤屈,以至于她以身试法,我们应该向她谢罪还来不及,为何还要将其处死呢?”
“徐娥忍辱负重,时刻不忘杀母之仇,是为孝,大仇得报,甘愿伏诛,死而无憾,是为义,正是守礼遵义之人,犹古之杞妻、提萦、女娟等,为何要将她处以死刑,我不能明白。”
杨颙惭愧道:“小子受教了。”
严融道:“你有你的见解,这一点我并无异议,快去吩咐郡尉,于夜半时偷偷释放徐娥,以便让她自行藏匿起来。”
杨颙受命而去。
是夜,徐娥见他们释放自己,对郡尉道:“枉曲国法以避逃受死,并非我的本心,今仇人已雪,死则是我的本分,敢请伏法以全国体。我虽复万死,对于徐娥来说已经足矣,我不敢贪生而负明廷。”
郡尉不听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