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却切实可行。厂长老王和政委方兵看了看,立刻就拍了板儿。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李若水都忙得脚不沾地。
原因很简单,诸多不利条件中,人员这块,其实是麻烦的。并且眼下只有他能担任培训的总教官,没有任何别的同事,可以替代他来完成手把手“传道授业“的任务。。
而兵工厂的员工,彼此之间素质差距又实在大的厉害,个别精锐原本就来自阎锡山的兵工厂,生产经验丰富,组织纪律性也强。但大多数员工,却是易县周围的农民,根本不识字,也不会使用各种复杂的生产工具,必须手把手教。
还有一些以前在私人作坊练出来的学徒工,根本不了解什么叫规模化生产,让他把一整套工艺从头做到尾,他会竭尽所能做出合格产品。一旦把工艺拆解开,让每人只负责一部分,则错误百出。各种公差都大的吓人,往往超过三道工序,生产出来的就是废品。
……
林林总总,诸多问题花样百出。但有一点让李若水非常满意,那就是,工人们的积极主动性,都非常高。丝毫不亚于当年他刚刚投笔从戎那会儿,在二十九路军的军训团接触到战友们。这让他略感惊喜之余,立刻把一些练兵的方法给照搬了过来,结果效果竟好得出奇,只用了短短两个星期,就十几个年青的员工脱颖而出。
李若水也不耽搁时间,立刻让这批在学习中表现出色的积极分子们,接手了刚刚赶至出来的第二套生产设备。随着设备“轰隆隆”地开始运转,高效炸药和新式炸药包缓缓被运出车间,其余的员工大受鼓舞,学习积极性愈发高涨,没几天,第二批合格员工,也顺利毕业。
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临近几个军分区小兵工厂的技术人员,也都纷纷组团前来取经。大伙看到李若水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下了讲台后在生产设备旁指挥若定模样,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干脆给他起了个有趣的绰号,“教头”。
林教头当年训练大宋八十万禁军,李教头则训练了六家小兵工厂八百员工。后者手下弟兄比前者略少了点,却是一样的威风。
只是威风都属于表面上的,连续百余天下来,李教头又被累得脱了一层皮。
他每天在吃饭的时候,也嚼着馒头和人讨论生产问题。躺下睡不着的时候,脑子里在想生产问题,,午夜梦回,琢磨得还是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