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赦跳脚:“你这话什么意思?什么叫替我辩论?我激动的背了一晚小抄三十六计懂不懂啊!”虽然貌似没什么用。
第38章 舌战群儒
听到这话,不光当今,满朝文武都想恁死贾赦!
试问满朝文武谁人不知你靠爹靠祖父靠贾家在上皇心中的那点分量在屡屡越轨,挑战规矩?能站在这金殿之上,除却会投胎的那帮崽子,都是宦海沉浮亦或是战场厮杀,一步一个脚印才拥有今日之位。就连会投胎的勋贵,说句实在话,人也是侯门深似海,兄弟倾轧过来的。像贾家这种,子嗣单薄的都还有兄弟相争,别提其他家一个巴掌都数不过来的少爷们。换句话说,没人是不懂眼色的傻子,就算刚正不阿拘泥守旧的之辈,心里也有杆秤上皇明摆了偏心眼到咯吱窝的护着贾赦。
他们今日针对贾赦为官轻浮孟浪,与民争利等等进行上书,不过是走个过场,为了显示自己履行职责,等他日上皇走后亦或是贾赦失了圣心,到时候若翻旧账,他们也有可辩之词。当然若是能看到当今现在、立刻、马上就收拾贾赦那简直最好不过了。至少他们心里有底,这双皇博弈时自己是否该出手博一番富贵。
总而言之,本次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跟以往政务处理差不多后一次“闲磕”罢了。
过节后谁都有点惫赖,正好八卦提提神,顺带锻炼锻炼自己的思维反应能力与同盟合作之情。
可偏偏贾赦示意手下人闹了个上书。
伏阙上书始于汉,主要因太学生针砭时弊而发起,形式为伏阙(跪宫墙下),诸如史上著名的太学生陈东上书乞罢jian臣李邦彦。当然上书情愿也夹着自己私人的意愿被有心人利用过。但不管如何,历朝历代发展下来此都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本朝虽国子监取代了太学生成为官府最高学府。可太学依旧存在,而且说句心里话,大家总觉得在学习方面,太学能绵延多朝,总有他办学的文化传承在。而国子监收取的子弟为两类:中举的士子,受荫蔽的勋贵后裔有免考名额的。对他们来说,不是寒门学子太用功,就是混日子的忒不成器。故而大家都爱将自家优秀的子嗣送太学里去。
现在说简单点,就是贾赦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竟然忽悠了他们最为看重的儿子,家族的未来继承人!这些人还跪在宫门外堵着他们这些当爹当祖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