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一多半的壮劳力给抽调走了,地里的秋收不上来,粮食眼瞅糟蹋了不少,这些老庄稼老式那个不心疼。
心疼也没办法,只能领着剩下的人加班加点的干,村里的壮劳动力走了,知青们,半大小子,妇女们就得顶着上。
高强度的劳动,让也就十八,七岁知青们简直苦不堪言。
现在的知青可不像前几年他们刚来时那样受欢迎了,几乎所有接待知青的人家多多少少都产生过一些矛盾。
主要原因便是知青们只发了一年的补助,后面就跟普通农民没啥两样,挣工分吃饭。
力气小,挣得少,花的多,讲究也多,观念又严重冲突,再加上涉及到钱,粮的现实问题,矛盾不可避免的就有了。
好在许满红早有防备,赶在矛盾激化前,在村头建了几间泥坯房,当知青点,这才没有出什么大事。
知青们搬出来后,倒是跟社员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只是这高强度的劳动,并不是哪个人都可以坚持下来的,尤其还是在回城无望的情况下。
于是在秋收过后,村里接连办了好几场知青和当地姑娘,小子们的婚事,这也算是变相的彻底响应了“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号召。
一时间家里有娶了女知青和嫁了男知青的,都是春风满面,走路带风,好像占了多大偏宜似的。只是这事是福是祸,还真是个未知。
第111章
一时间许家庄心思活络的可不止这些人, 六, 八年下乡的知青,今年最小的也都二十二, 三岁了, 有的甚至更大些,有门路早回城了,没有门路回城无望的, 在生活枯燥, 农活繁重的日子里, 要不内部结合, 相互扶持着走下去, 要不就挑村中条件较好的人家,结婚。
王梦姚今年也二十三了, 她家在城里也就是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家中孩子又多,根本顾不上她, 她能靠的只有自己, 所以才一直巴着许向荣,指望着许向荣能帮她回城,只是许向荣该占的偏宜占了,一点帮她回城的意思也没。
这夜路走多了, 总会遇到鬼的,王梦姚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起了某种变化,不想吃东西, 有时还呕吐,以前很准时的例假也晚了二十多天,她心里也隐约有些不好的预感,莫不是怀孕了?
于是便趁着刚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