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流言一开始出现的时候,自然谁都不信,但是三人成虎,传的时间长了,自然有人将信将疑。
又有人将两种不同等级的玉米进行比较,发现果然其中一种味道更胜,另一种则略淡一些。这反倒更证实了黄金米的特别之处,毕竟其中对比也算得上明显了。
有人向唐掌柜询问,他却只是笑而不语。
但就是这种态度,不但没人觉得他是心虚,反而都觉得也许这种传言并不是空xue来风。毕竟唐家楼每年所卖的玉米有限,而大多数只供给那些富贵人家,价钱也不贵,若不是好东西,那些人怎么会争抢着买?之所以不往外宣传,就是想独自占下这等好处。
这种情况下,自然有一部分读书人心动,主动进行尝试。只不过暂时除了味道好之外,没感觉出有什么特别来。不过流言里也说得清清楚楚,要时时食用。
像这种传闻,处在可信可不信之间,自然免不了会有人不差这点钱,选择相信。
于是唐家楼一时生意火爆。
人皆有从众心理,别人买了,自己少不得也要尝试一下。尤其是家里有苦读的孩子的人家,更是估量着家底,多少都要买一点回去。毕竟同窗同科的竞争对手都在吃,如果没有效果也就罢了,如果真的有,不买岂非自误?
这种东西就像时文集一样,买了未必有用,但不买却可能会很糟糕。
说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齐家的运道来了。县城里有一位年近四十的秀才,家中条件尚可,尤其喜爱玉米的滋味,所以每年到了季节都会过来品尝。他买不起更多,就每天吃一棒。今年唐家楼开始出售另一种价钱更低的玉米棒子,他就多买了一些。
县城不大,在这里秀才也算是读书人中的稀缺资源,人人都要口称一声秀才公的,他的事情自然不少人都知道。
合该这位秀才命里富贵,八月府城秋试时,竟是一举高中,成了举人老爷。
高顺县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整个县境内的举人也不过只有那么寥寥数位,三年一考的秋闱,更是十几年都未见得能考出一个来,自然引得整个县城都跟着轰动起来。
然后不免倒回去抽丝剥茧,分析他能够高中的原因,逐渐的,唐家楼的“黄金米”就被显出来了。
要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