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单身贵族。
他现在才二十多,年轻的很,不愁另一半,就算找不到另一半,他还有儿子啊,有儿子在就不愁养老,他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七斋书院一年不如一年,年年走下坡路,年后不仅没一个新入学的,原本在书院读书的人都少了四个,据说是转去其他书院入读了,原本苏锦楼也打算不来七斋读书的。
可他打定主意今年下场考童生,童生试年年都有,分为县试和府试,考上了童生才有资格去考秀才,也就是参加院试。
天下寒门子弟皆可报考科举,无年龄以及出身家财的限制,可这并不意味着科举没有门槛,首先“娼、优、隶、皂”这四类人的后代需三代以后才能报考。
另外报考的学生需要五人一组互相担保,无人担保是没法参加考试的,而互相担保的五人中若有一人心术不正作弊被逮,另外四人同样会受到牵连,这就是所谓的“连坐制度”了。
以前苏三在七斋书院读书,每次下场科考都有相熟之人作保,若是苏锦楼离开书院,其他学生不一定愿意和他互相担保,这样一来也是件麻烦事,索性就继续呆在七斋书院里。
苏锦楼原本打算混吃等死,可后来又改变主意去考科举。
元宵节那天的事给他的触动甚大,亦或者说苏家人细水流长,不知不觉中用温情改变了他,而元宵节一事只是让他下定决心的契机。
若他有功名在身,当日即可直达官府,请求官家出面为他寻人,若他有功名在身,说话更具有威信力,大可以说服同村人,和他一起去送子庙救人。
而事实上,当时他身无功名,无奈只身救人,若不是那天那个女子的帮忙,官差定会将他一起带入牢中,为的不过是三两银子的赎金,尽管他是苦主,因为救人自卫而还击伤人,但衙役却不管这些,拿了银子来,人领走,不拿银子,就在牢里蹲个十天半个月。
罪名?动手伤人,被关进牢里思过,这是天经地义之事。
天经地义?若不是顾及老苏家人,那天苏锦楼当场就会把那两个明显听差办事打酱油的衙役打成猪头,三两银子事小,关键是咽不下这口恶气。
后来那女子出言主动帮忙说和,一开始衙役横得很,坚决不放苏锦楼走,但当那个女子将其父亲的名帖拿出来给衙役查看之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