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下官曾说,这‘大理寺寺副徐丰原拟不谨,被皇上留用了’。”
“是了,是他!”
这么一说陈碌便想起来了。
他还记得当时万端还说,这人是因为自己的族弟徐诗人与庞翀交恶而被迁怒,京察时给他按了个“不谨”的评语,原本是要贬谪甚至罢黜的,但是皇上不知为何偏偏将他留了下来。
因为此事有些蹊跷,所以陈碌还有几分印象。
既然皇上留下此人,说明是要用的,可是留了两个月,最后弄了个“平调南京本职”,这又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从大理寺寺副到南京大理寺寺副,说起来是“平调”,官职品轶俸禄全都不变,但是京师到南京,与发配相差无几,已是变相的贬职。
皇上既然要用,何以一脚将此人踢到了南京?
莫非是这徐丰做错了甚么事,惹恼了皇上?
陈碌自觉猜不出,便向万端请教。
万正仪虽然心中已有底稿,但是一时不知如何措辞。
沉吟片刻,擦了擦额头的细汗,才小心翼翼地道:“据下官所知,文尚书……即将接替文尚书的,十有八九是刑部左侍郎顾献之,空出的刑部左侍郎之职应当是南京大理寺卿入京接替。”
陈碌没想明白,这番挪移功夫和徐丰平调南京来做大理寺少卿这件事有甚么关联?
万端又点了一句:“顾献之有可能兼任南京大理寺卿。”
顾献之一个正三品的刑部左侍郎,升迁调任正二品南京户部尚书,这并不让人很难理解。
可是兼任一个正三品的南京大理寺卿,虽然不管从官职还是业务上,做过刑部左侍郎的顾献之要胜任这一职位绰绰有余,但国朝似乎没有这样兼任的先例啊!
万端道:“成化中,程襄毅公曾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任大理寺卿。”
他只说了这么一句,陈碌便明白了,既然是有先例的,那么此事的可能性就有可能连翻几倍。
至于万端所说的程襄毅公,就是程信。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以后,受命督军西直门,参与北京保卫战。
到了成化年间,以兵部尚书提督军务,率军讨平川、贵都掌蛮叛乱,加兼大理寺卿。
到后来调任南京兵部尚书,仍然兼大理寺卿,直到致仕都是这个职位。
可是虽有先例,陈碌依然有些吃不准。
大理寺卿并不仅仅只是个正三品的官衔,其特殊意义在于它位列“九卿”之一。
三公九卿,大多是赏无可赏、升无可升时给予的加衔。
功劳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