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是什么?既然老天给了他一线生机,他便不能坐以待毙。
赵无虚一面培植势力,另一面尝试劝说父亲放弃七皇子,然而七皇子远比他所想的还要深沉莫测,父亲丝毫不以为意,笑称七皇子倚仗赵家,个性孱弱良善,将来登基了也还要靠赵家为其出谋划策。
赵无虚大惊,未想到父亲竟然真有不臣之心。也是他糊涂,七皇子表现得的确怯懦,与赵家颇为亲厚,父亲选择这么个缺乏威势的人上位……这事恐怕早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可惜父亲错了,幕僚们也看错了人,连他都瞎了眼。若不是因为那本书,他也一定不会对七皇子有所怀疑。七皇子韬光养晦之能,已臻化境,便是现在,他也只知七皇子叵测,却猜不透其心中究竟想些什么。
几年之后,七皇子荣登大宝,初始事事倚重赵氏一党,借赵家人之手肃清朝堂,慢慢地另外提拔丞相一党与其抗衡,朝廷上龙争虎斗,好不热闹。然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皇帝善用新人,前几年先丢到外头去历练,又过几年,那些人政绩优异,一升再升,不着痕迹地调了回来。
赵无虚铺路离开的势力一折再折,料到已经暴露,而时局早已被皇帝搅了个混。他只得趁着星夜,跪在父亲面前,脑袋磕出血,痛斥父亲只有私利党争而不顾家族与天下,而后冷静地将如今的局势字字道来。
赵御史挥挥手让他离开,在书房的床边站了一宿,第二日早朝震动朝廷地递交了辞呈,自言年事已衰,恳请解甲归田。皇帝和颜悦色地看着他,压下了奏折。又一日,赵御史再度上奏,皇帝又压下,如此连续七日,皇帝七度挽留不得,只得勉强同意,甚至在赵家离京当日亲自相送十里,史载周仁宗为敬师重德、礼贤下士、继往开来的一代明君。
离京之后,朝堂瞬息万变,国内四海升平,皇帝权衡朝堂,选贤任能,不愧为仁君。赵御史不理朝事,兴趣从皇帝身上移到了儿子身上,和夫人商量着给儿子找个媳妇。但没想到儿子竟然是个克妻命,定了三次亲,病死的、马上摔死的、被花盆砸死的,事不过三,也不能给机会过三,赵氏夫妇再不敢害了人家闺女性命,兀自看着儿子年岁日长,长吁短叹。
赵无虚隐约猜到是怎么一回事。从前他认为上天给他一命,现在却想,他也许只是书中之人。赵家命运改与不改无伤大雅,他和皇帝才是全书要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