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br />
4、善于判断,选择适用体裁
新闻特写固然感染力强,能吸引读者,但并不是任何新闻题材都要用这种体裁来反映。有的题材值得用特写来表现,而且表现的效果很好,而有的题材没有感染力和生动的形象,没有典型的有特色的事件和人物活动的情节,或者新闻价值主要并不体现在外部形象上,就不适于这种体裁了。所以,我们在学习了各种体裁后还要判断,自己获得的新闻题材用哪种体裁表现最好,该用消息就写消息,该用通讯就写通讯,该用特写就写特写。在这里需要向采写员们提示的是:采写员们都生活在校园里,和大记者相比,从新闻时效上肯定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但从对事物的了解和观察上又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从观察中发现新闻,多写些新闻特写的文章,肯定会受报社欢迎的,也是会有读者的。
至于其它文体,在此就不一一细述了。在座的各位也是颇有见地的。
第六讲 副刊文体
一、什么是副刊
大家都喜欢读报,特别爱读内容丰富多彩的副刊。那么你了解“副刊”的由来吗?
我国报纸的副刊出现于清代末年,不过当时不叫副刊,称为“附张”或“副张”。如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创办的《申报》就有诗词典语等文字的附张,这是副刊的雏形。
“副刊”一名的产生,源于北京的《晨报》。1921年北京《晨报》改版,第七版定名“晨报附镌”,请一位精于隶书的著名书法家题名。隶书体没有“附”字,这位书法家灵机一动,挥笔写了“副”字,后来又将“副镌”更名为“副刊”,一直沿用至今。
五四时期北京的《晨报》、《京报》,上海的《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副刊,是当时京沪颇有影响的四家副刊。
副刊是报刊术语,不能望文生义,以为它是报上可有可无的副品。
一张报纸对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但是,回家以后静下心来耐心去品味的东西还是副刊的内容。所以说,副刊的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这张报纸的品位,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读者的品位。因而,一个好的副刊是团结一大批有着相同文化品位的读者的一个纽带。
二、副刊登什么?
有报纸必有副刊,副刊乃一报之文化泉眼,汩汩流淌着各色文学风情,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散文随笔、诗词歌赋、杂文评论、读书笔记、小说故事,几乎所有的短小的文学体裁,皆可襄括其中。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从副刊即可窥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