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单纯,他们的人生履历是一片空白。他们背熟上乘武功心法要诀,面对血戮征战,却绝望着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满腔澎湃的激情与热腾腾渴盼成功的欲念几欲成灰,值此关键时刻,轻易的一些儿风吹草动,都会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足以致命,他们似乎只能看到一条路:走!于是,他们就走了。
一位西北名企的负责人说,“以前曾用过不少大学毕业生,但没有一个成功的例子。”是的,截止目前,国内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有某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浮躁而不务实。可是,对于以经济效益为终及目标的企业而言,真正需要的,则是具有合作精神,具有团队意识,能够踏踏实实把手边事做好的年轻人。要把一个满脑子幻想的大学生培养成一个这样的人,绝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处的事,这需要企业管理层乃至于每一个老员工,付出时间,付出精力,留心留神,随时随处培育、教导。坚守在岗位与东运人站在一起的孩子们,此刻,最最需要的,是鼓励,是宽容,是一颗心的温暖!
他说,“他们走他们的,我干我的。我们本来就只是校友,大家平日里交往本就不多,无非是机缘巧合,大家一起走进了同一个企业罢了。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有选择走不同路的权利。网上留言,随他去罢。”他这样说的时候,神情间却没有话里的洒脱与轻松。话音刚落,他便迫不及待的反问,“你们怎么样看待网上留言?”只这一句,便尽述了他的在乎与无奈。
她说,“忙!天天晚上七八点吃晚饭,哪里有时间上网?只听说网上留言里有不少说大学生的,大概那都是些闲人吧?”
她说,“这不公平!大家指责批评时只说我们这帮‘大学生如何如何’,已经走了的,看不到了。可是,留下来的,却要承受这些蜚短流长。”
在充分理解孩子们面临的压力的同时,如果换个立场来看,网上留言整体表达了对大学生走与留的热切关注,也许这种关注传递的方式有些不符合孩子们的接受习惯,但却实实在在承载了东运人对大学生的厚望。
为什么说是厚望呢?
这不难理解,东运从计划特招这批大学生到最终付之实施,一步一步走来,所付出的心血、精力和财力,无法计量。上至决策层、管理层,下至普通职工,对这批大学生的加盟,无不寄予着引进新鲜血液以强自身的热望。
就像一对善良的夫妻抱养了一群可爱的孩子,满腔热望构画他的生活,满心欢喜设想他的未来,力所能及创造一切有利于他的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