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窜的,捅得人心里毛糁糁的,不安宁,且疼。
计划经济的时代,走了。体制改革,市场自动调节如突兀竖起的旋转木马,平运司一天天从鼎盛的巅峰,心不甘情不愿的滑,再滑,落入了谷底。平运司人痛定思痛,卯足了劲儿学习,学习,再学习。虽不见得个个有文凭,但可着劲儿装进脑子里的,全是“墨水”。这种变化,如改制后的东运集团,历三年日新月异。自觉能动的自我修练,东运人虽一时半会甩不掉世俗扣在头上的“没文化”帽子,但心底里卯着的不服输的劲头,却是谁也不敢小觑。平平常常的日子风生水起的过,虽无太明显的参照物可以比较,但心底里的自我实现之感却是满满。
“公司特招9名大学生!”这样的消息,如磐石,生生在砸进表面平静的湖里。
于是,东运人拭目以待。
大学生来了——集团公司高层亲自接风,亲蔼垦谈,推心置腹,厚望炽烈。
大学生来了——集团公司职工们奔走相告,咱东运终于划时代引进“有文化”的人才了!喜上眉梢,也是因为热泼泼的厚望!
也许,惟有这些有着特殊经历的人们——曾经的平运司人如今的东运人,才能够真真切切的明白,引进“有文化”的大学生,对已经走过初创期的东运集团意味着什么。
初创期,要的是“跨马能够闯天下”的人才。
而今,东运集团却已经大踏步跨入了“发展期”。发展期,需要的是“提笔能够定太平”的人物了。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开始你是革命的动力,到了一定的时期,你就可能成为革命的阻力,或者革命的对象。
历经坎坷的平运司人,如今的东运人,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
“大学生来了”,“有文化”的大学生作了参照物,作了东运人称量自己的一杆称——可是,结果呢?失望!
用目前还坚守在岗的一名大学生的话说,“也许东运人的网上留言是对的,我们来了这么久,的确什么也没干出来。”不到7个月,9名大学生,走了5名,留下4名,留下的这4名,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能坚守多久。走了的也罢,留下的也罢,这些名字叫做“大学生”的人,承载了东运人太多太多的厚望——这厚望,是因为特殊行业的人们有着特殊的经历。要不然,如今这年月,“大学生”这三个字早已经什么东西也不是了,国民素质总体提高,大学毕业已经是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了。能力之高下全在于个人对不同工作岗位要求的适应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东运人的网上留言丝毫没有过份之处。能够有缘走进东运的年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