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工厂,一个极普通的家庭。
父亲在部队呆了二十几年,七零年转业的那年冬天,有了第四个孩子,就是许愿。只有老大是个男孩,其余三个是女孩。许愿的降临让传统观念特别强的父亲有些遗憾,他希望能再有个儿子的!
有这样一种说法:“女孩子是一首诗,男孩子是一本巨著……”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当然无法想得这么诗情画意,他脑子里是简单的传宗接代观念,女孩是为别人养的,男孩才是自家的。
男孩子是根,女孩子是叶,叶总归会飘落的,就是这样,不对吗?
还好,许愿长得乖巧可人,多少填补了些父亲的遗憾。
小时候,长辈的玩笑中,许愿也抱怨过:为什么我不是男孩呢?不过这种不快很快消逝。当她的妩媚久久吸引住人们的眼光,当她尽情展示自己魅力的时候,她感到特别满足。这是她骨子里天生就渴望被男人注意和欣赏的强烈虚荣心,她满足于被异性包围、关爱。
这也是她最后悲剧的根源。
许愿的父亲有那个年代军人都具备的品格:老实、厚道又不多言多语。母亲却恰恰相反:干练、能干又能言善辩。他们一个喜静一个喜动,一个性格内向一个外向,形成强烈的反差,却也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算是幸福地共度了一辈子。他们的共同点是善良、热心,腰杆子还很硬。
那个年代,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衣服颜色、式样都是千篇一律单调、老套,母亲硬是凭着一双灵巧的手,把女儿们打扮的格外整洁、漂亮。
许愿的印象至今依然如此丰富:她们姐妹身上的衣服,头上的花结,总会引来一大堆阿姨、姐姐们羡慕的目光。不几天,就会被“克隆”,而她们又有新样式了。想象一下,许愿和她的姐姐们该是多么骄傲啊!
也就是这样的虚荣心将女孩充分地包裹起来武装起来。
父亲转业时领得五千多元安家费,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长大后从事经济工作的姐姐常常用一种崇拜的口气说:母亲最英明之处,就是没把那些钱存储起来!这笔巨款,使孩子们在生活上没有受一点委屈,性格也不曾受到压抑。
哥哥上学了,带着姐姐上学了,姐姐再带着许愿上学了。
哥哥姐姐都工作了,许愿上高中了,四个孩子都长大了。
只是一个极平常的冬日,却影响了女孩的一生。
中午,许愿和杨柳像平时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
每天的必经之地有一座又窄又陡的石桥,桥上车多、人多、灰多,汽车的喇叭发出尖利的喧嚣,感觉就像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