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儿子记住自己的父亲,给三个儿子取名:“行南;行北;行东”。他们的父亲向遥远的西天而去,意为三个儿子从南北东三个方向,把他们远去的父亲拽曳回家。
冬去春来,花开叶落,痴情难却的杏花姑娘,每天都在思念梦想中以泪洗面,祈盼丈夫的回心转意。年复一年,好多年过去了,而西去的丈夫仍然杳无音信,踪影全无,心力日渐衰竭的杏花姑娘,痴心不改地投身于骊山老母的门下,做起了苦伴青灯的佛教徒,昼夜伫立于骊山之巅,诵经念佛,翘首西望,祷告上苍,祷告神灵,保佑自己的亲人早日团聚。
儿子孝母心切,劝说又无济于事,为母亲在骊山之巅搭起凉棚,遮风挡雨,端茶送水侍奉在侧,特别是二儿子‘行北’及妻儿,更是孝道孝顺。久而久之,杏花姑娘流出的泪水,累积成两条连绵不断的小溪,顺山而流,把一座高凸的大山,冲涮出两道深邃的沟壑,也就是今天的临,潼两河源头。
年复一年的祈盼,昼思夜想的祷告,处于殚精竭虑境域的杏花姑娘,无奈的毫尽了所有精力和心智,带着无限的希冀和眷恋,于农历六月十三零晨,魂化于骊山之巅。
坚守孝道的儿孙,感念母亲的痴情恩泽,将母亲焚藏于骊山之巅,灵位安放于骊山老母殿堂,修筑庙宇,焚香悼念,祀奠忘灵,把门前的河称之为“行者河”,把母亲与父亲别离的桥称之为“行者桥”,把父母居住过的杏车村称之为“行者村”,也就是现今的行者乡了。
千百年来,杏花姑娘的后人,谨遵母训,痴情不改的依偎在母亲泪水汇成的小河小桥傍,不忘母亲的遗嘱和遗愿,继承在父母遗留的田园里,世世代代耕耘在自己的田舍,等待西天取经归来的老祖宗。
并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一至六月十三,聚其所有的子子孙孙及其子孙后代,来到骊山老母殿堂,在这里为老祖母打扫殿堂,焚香祷告,纪念老祖母无限的恩惠,而在殿堂里烧水扫地的,只允许杏花老祖最疼爱,也最孝顺的二儿子“行北”的后人,在这里烧水扫地,侍奉在殿堂里,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其它的后人只能在此喝水,小憩,焚香奠祀。而恰巧于六月十一至十三这几日降生或者说仙逝的,必定是老祖母轮回转世来阳间检阅的。
而跟随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老祖宗,功成名遂后也成佛成仙的升入天界里,为怀念和感念自己的亲人与后辈,于每年的今日,必定会风起云涌的瓢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