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宗舜法师:“佛教把生命状态分为两种,即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
========================
看了“(003)”之后,此说不值一驳
1、佛教中本无“无情众生”之说,佛祖明确指出:“谷米草木无命无我。非众生数。若有能作如是说者。是我弟子。若不能者。当知即是外道弟子”。
2、你自己也说过“为了【让大家方便理解】,将有情类称为有情众生,将无情类的植物称为无情众生”,只是方便理解罢了:它不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识;
3、佛教“四依四不依”第一条就是“依法不依人”,法师、大仙之说是否正确,要用“法”来判断,而不是看他是否是法师、大仙,因为法是佛讲的
====================================
语言是随着时代发展的,现在的语言的内涵与外延与翻译佛经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现代社会普遍认为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但这种生命是没有知觉、没有情感的。佛法在世间流传,就需要用当时的人能听懂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而不能全部用古代的语汇来表达,因为没办法让人听懂。
佛说的植物没有生命,这话的意思指的是植物没有知觉与情感;现代法师讲无情众生也是同一个意思,指的是无知觉无情感的植物之类。意思一样,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之所以这样表达,是为了在现代观念与语言环境之下让大家理解。我们读经,不能老在字面上打转,而要体会其表达的意思。
我说这是佛教常识,是从本质上讲的,这是现代通用的表达方式。用古语是“有情”、“无情”,用现代话,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内涵没有任何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摈弃本质,在表达方式上死纠着不放呢?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10…03…17 13:58
YO:看透佛性
记得你在以前的帖子中,用“东方在线2”的用户名跟我说过你曾经信过佛,后来在一些问题上想不通,所以不再信佛。
我的学佛路上,也有过想不清楚的地方,但也许是机缘好一点,让我每每有机缘能向高僧请教,一些久思不得的问题才得以解决。而你可能机缘差一点,或者说太过自信,不愿意请教别人,所以碰到难题就从此回头,不再信佛。再则我从学佛之初,有过很多极为明显的神异现象,我多次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佛菩萨的真实存在(具体就不讲了),这也是我对佛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