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我曾经和一个朋友争论过关于人生的看法。我说人生就是一个理想,正如文学是一个理想一样,每一个时期的文学理想的高尚低劣进步倒退都可以反映当时时代的社会的进步倒退,从而凸现出当时时代人们的人生理想的高尚拙劣。时代的进步与否并不决定于经济发展有多迅速有多发达,而应取决于当时的文学理想,取决于当时时代的人们的人生理想。经济只是一外部的支架,只有理想,人生的高尚的理想才是社会的永久的灵魂,因为人离开了理想无法生存,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是一个道理。但是我的朋友特别固执,他说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正像每一件事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行动一样。我听不进去他说的,正如他听不进去我说的一样。我们两个都说得脸红脖子粗,我睦这事情是不可能统一的,我只好说你说的也对。每一个人对人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就像每一个人对文学都有自己的理想一样,它是因多姿多彩而美丽的。所以我们就不要争论了吧。于是我们就各自慢慢平静下来。”他停下来了,有些感伤地看着星光璀璨的夜空话语沉重地说:“我现在挺想念他的。”
“他不上学了吗?”徐琳用同情的声调问。
“是啊,他今年刚结业就到外地打工去了。”
“哦——那你现在还坚持你的看法的吧?”徐琳不想再让他感伤下去。
“那是,这是不能改变的。人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好比改变了他活着的理由,那是一种突变的诡异。”
“可是你为什么不把理想,换成幻想?”徐琳的话刚出口,刘憬不愕然地张开了嘴。幻想,刘憬想。这是不是太残酷了。
“是不是因为你的语言的仓库里装满了理想的概念,或者因为它要比幻想显得更切合现实一点?”
“差不多吧。”他说:“与幻想相比我更喜欢理想这个词,它表达的更加美好一些,更能给人一种积极的心态。”
“是啊,与我们每天都梦想着考上清华北大一样,它更近乎人情。虽然这一切显得是那样地遥远,那样地遥不可及。”
“努力便是我们达到它的唯一途径。理想更能让人产生前进的动力。”
夜晚仿佛显得更加明亮,自行车仿佛更像一架领他们通往未来的理想飞船。
第四章(上)
旷无杂音的教室大楼像一座静默的墓地一样,给人一种不愉快的压抑的感觉。它垒建在校园的最南边。据刘憬的记忆,他在村里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老师让每人交十块钱,说是张里的中学要盖教学大楼每个小学生的学生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