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话一开头,索性就决定继续说下去:“我也在其他地方卖过东西,城南城北城西都去过,感觉这么多地方就数咱们这条街最好,人都厚道,心里不阴暗,生意不好大伙都替你急,生意好了都替你高兴。”
大家嘴上附和,但心里却不这么想。替你急倒有可能,但有几个替你高兴呀,特别是大家都是同行,同行有几个不是冤家呀。
叶木青说到这里话锋一转,又说:“其实咱们这样挺好,不光是和气,对生意也有好处。做生意的越多,咱们的生意也就越兴隆,打个比方说,你要是去买粮食,你是去只有一家粮店的,还是去整条街都有是粮店的?”
大家想了想答道:“还是去整条街都是粮店的,有挑头呀,这家不行再看下家,货比三家才好嘛。”
叶木青笑道:“其实卖吃食也差不多,就你孤零零地一家,生意能有多好?大家都聚在一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而且客人又不止只吃一种,吃我家的凉皮顺便就个馒头,吃个烧饼再就碗粥这样。大家都有生意做,这样多好。”
大家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觉得有点新鲜,又有点道理。他们心里不禁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
叶木青的这番话很快就传到了后街做生意的每个人的耳朵里。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人觉得有点道理,大多数都觉得挺新鲜。
叶木青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她真的这么想,确实,聚比散好,她真的不嫉妒生意比她好的;另一方面,巧云事件也给她敲响了警钟,她怕以后有人因为妒忌和别的原因再对她使绊子,这真让人防不胜防。
不管,叶木青说的这些话大伙听没听得进去,反正,从朱家之事过后,叶木青过得十分顺遂。
过了几天,叶木青从姑父口中得知,来闹事的那两个泼皮被抓进去吃牢饭了,不过不光是因为这件事,还因为以前犯过的其他事。叶木青也再理会这事。
又几日过去,叶木青收摊回家后,朱家的老管家朱诚登门拜访刘富良。
刘富良的父母在世时,跟朱诚是相识,现在朱诚来访,刘富良当然盛情款待。
朱诚五十来岁,在朱家呆了三十多年,须发皆白,为人稳重有礼,他跟刘富良寒暄过后,便说明来意:“少爷派我来商量赔偿的事,少爷说此事全怪我们朱家管教下人无方,我们愿意赔偿三十两银子,另外,木青姑娘可以免费用我们在东街的一间铺子,这样也不用在外面风吹日晒了。”
朱管家提出的赔偿条件,不但把叶木青给吓着了,把叶大姑和刘富良也吓得不轻。三十两银子,这够十几个摊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