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这两句话他记得很清楚,往常在国防大学,他的论文,以及对于问题的看法,都是基于这两点展开的。
南宋地处一隅,虽然经济发达,但周围的战略环境非常的差。
东面大海,南面南诏,西面是青藏高原,可以说这三面,都无法向外扩张发展。
但占据了中原和北方的金国乃至后来的蒙古就不一样。不仅拥有大量的金银铜铁矿,可以用来做武器和军费等用,更是拥有西、北两个方向无限的扩张和战略纵深,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两国相比较,优势劣势十分明显。
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南宋的这种战略地理等方面的弱势,是不可能改变将来的状况的!因为即便是战胜了金人,还有比金人更加勇猛的蒙古人,以及比完颜阿骨打更加厉害的成吉思汗。战胜金人,恢复故土并不是他的目标,他在心中暗暗的想着,如果要做,就要把目标立足于如何在百年之后能够抵抗住蒙古铁骑的入侵。
这并非是杞人忧天。因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似乎需要几代人来完成,而在崛起之处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则可以说控制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虽然总的目标确立了,还是要联系实际。他只是一个商人的儿子,尽管有几个小钱,却也不是那种很有影响力的大商贾。自己要实现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的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说话的分量!
萧山知道秦桧还将活十三年,而赵构活的时间更长,议和是南宋的基本国策,虽然有过两个皇帝想要北伐,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多都是属于准备不充分,没有战略上的考虑,而把希望寄托在军事冒险之上,一旦军事失利就有些经受不起打击的原因。
在秦桧专权的这段时间内,国家法制官僚制度严重败坏,如果走仕途的话,首先要经过科举不说,秦桧活着是不站在他这边,得不到重用。如果站在他这边,秦桧死了就等着被永久雪藏吧!
而且萧山也认为科举考试写字作文章什么的,不是自己的特长,文既然走不通,那么就只剩下另外一条路了——武。
虽说秦桧当政时期,军中有些爪牙,但毕竟边界大军和京城隔得远,也有鞭长莫及之处。而且如果从军的话,熟悉军队的作战,凭借自己的实力,混个中级将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至于混成高级将领嘛,又不打仗,又无背景,估计比较困难。
而秦桧死后不久,就会迎来一场宋金大战,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完颜亮南侵。
那时候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