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艺术形式,特别是词会通过演唱的形式在民众之间传播。”叶小薇顿了顿。
李梦游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所以诗人或词人可以和商家合作,在作品中植入广告。”
下面的同学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林风听到这里想起了叶小薇给学校演出拉赞助的事,也笑了起来。
“挺有意思,再说说,有实例么?”
“比如宋朝的词人柳永,写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严重怀疑这段词里有广告。有个娱乐场所叫‘杨柳岸’,类似于现在的ktv或者俱乐部,他在帮他们打广告。去哪喝酒玩乐,请来‘杨柳岸’!大概意思就是这样。”叶小薇语气沉着、态度端正。丝毫没受周遭同学哄笑干扰。
看着她这种表情,下面的同学已经笑得肚子疼了。
“还有什么具体的证据么?”李梦游微笑着。
“现在的广告不是这样打的么?‘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叶小薇学着电视里的声调,播出了一段广告。
“这种广告不留痕迹,随着词的传播范围扩大,广告的效应也越来越大。”叶小薇口齿清晰、声音洪亮。
“这位同学说得很有意思。柳永是北宋著名的词人,婉约派的代表。年少时家境殷实,但后来为了求得功名,多次科举,可惜都以失败告终。本身就放荡不羁的性格加之生计的需要,他沉溺烟花巷陌,频繁地与歌伎交往,为歌伎们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同时也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风月场所,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忧。这样说,柳永给‘秦楼楚馆’做广告一点都不夸张。”
李梦游的一番解释说得同学们目瞪口呆。更令人称奇的是,平日孤傲清高的文学教授好像在迎合叶小薇的观点。没想到文学还可以这样解析。
“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证明?”李梦游期待着叶小薇的进一步发挥。
“比如说,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杜牧给杏花村的酒家做的广告。清明时节冒雨赶路的游客,请你到杏花村的酒家歇个脚,喝杯温酒,暖暖身子。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所描绘的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是为了衬托后面的酒家的温馨。”
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这位同学的思维很活跃,大家要像她学习。她的这个观点至少在我多年的文学研究生涯中第一次听说……”
课间,小薇跑到了林风旁边,神经兮兮地说:“你猜我看到谁了?”
“谁呀?”林风一边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