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放假了。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分数下发,等待命运的安排。在这种等待中,我们又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了。这次中考,对我来说是最后的一个机会。如果考不上,这回真的要在农田中劳动一生了。所以我正处于生活道路上的一个十字路口。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李老师要到北京去了。他已经把我们教得毕了业,也就没有了什么牵挂,现在可以轻松地走了。在临行前的几天里,我们不约而同地到李老师家里去看望他,这时她的新婚妻子总是热情地接待我们。李老师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再三嘱咐,说不管我们能不能考上,其实重要的是做人。考上了有深造的机会,是好事;即使考不上,在农村也不是没有作为。人的生活就象一条船,船不管是在小河里还是在大海里,都要航行,关键是掌好舵。李老师走后,他的妻子留在家里照顾他那年迈的父母。
也就是在我们一块去看望李老师的那次,临出来的时候,桂芳叫住我对我说:“你还想不想看那本书。”
我说:“现在正好有时间,你给我找找,看还有没有。”
桂芳说:“我把它带来了。”
说着从背着的书包里把那本厚厚书拿出来。它正是三年前我从学校养猪场旁边的那间屋子里拿出来的那本书。这本书现在已经被翻得有点不成样子了,但并不缺页。在以后的几天里,我除了到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就整天一个人呆在屋子里读这本书。
也难怪这本书曾使桂芳的姐姐桂花发生变化,也难怪桂芳说这本书写得好。这些日子,我完全被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吸引了。只要我一闭上眼睛,我的面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纷纭璀璨的彩色画卷,就会浮动着一群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作者着意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形态各异的人物,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笑与贾府的人们一起笑,哭与贾府的人们一起哭。当然其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宝黛之间的爱情。他们共读西厢,使这对情窦初开的少年男女的内心深处萌发了一点点爱情的幼芽。而且这个小小的萌芽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一点点的成长起来。在大观园里,宝玉和众姐妹之间的嬉闹本也是常事,可是宝玉在黛玉面前却从不敢擅越雷池半步,这种敬重与仰慕之情是何等的真切。黛玉葬花,使两人同慨人生,叹人生之简短,春去秋来,何等匆匆;人世间无论多么圣洁、多么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时过境迁,再也无处寻觅。这样相同的心境,竟使两颗心离得更近。一次次的表证,一次次真真假假的试探,他们两个的内心世界的共鸣越来越强烈。他们之间的了解至深,渐渐到了不求同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