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平均分配,边吃边往家走。就是腌大白菜到了三。、四月份,上学时偷偷摸摸扒上一个,剥去外层的菜帮子,里面的菜心也是我们的美味。
四合院里面才是我们最想往的地方…露天电影院。我还记得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就是在这里看的,全场哭得一塌糊涂,没有一个人敢不哭的。还有阿尔巴尼亚的《脚印》,我和弟弟一起看的,看不太懂,就跑到银幕后面看,刚开始还觉得挺有趣,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一直到放电影的叔叔收银幕时才发现我们,看我和弟弟回来这么晚,把爸爸妈妈着实吓了一大跳。
四合院西面就是当时当地最繁华最热闹的的地方。其实也就是商店,有七、八间,食品、百货、缝纫各个具全。食品门市部和百货门市部最大,足有六、七十平方。柜台都是用砖砌的,然后用水泥抹的面,时间久了柜台都是黑油油的,泛着一层亮光,象涂了一层黑油漆。食品门市部的门窗都是用木条帮补修好的,特别显眼。那时候逢年过节人们为了买分配的一家一公斤的水果糖和饼干,人太多不敢放在店铺里面卖,都是放在店外,排队拥挤挤坏的。百货门市部倒是很少有挤破头的现象。那个年代,恐怕再也没有什么比吃的更重要的了。商店门是朝西面开的,门前是几排白杨树,过了树林,有一片空地,是用来停放车子、牲畜的。再往西就是邮局、银行。那时候这两个地方对我来说都是很神秘的。家里没钱从来没有敢进过银行。我一直盼望有人能给我们家来封信,或者寄点什么东西来,好让我也有理由进邮局的大门。可实际上我都很大以后才得以坦然一观以解好奇心。
过了商店,朝北走大约五十米,就来到了当地最大最好的一座建筑物面前。当时,本地最重要的会议、最重要的事情都在这里。我们很少有机会进去。记得那年“六一”儿童节自己戴红领巾时,看着礼堂的四周,大窗户一个挨一个,数也数不清。好像有三个出口,是那种两扇门合开的。全校学生都在下面看着我,我却没有感觉,只觉得礼堂好大好大空荡荡的,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高高的舞台上,心里好害怕。那种感觉到现在还能想起来。
从这里,也有两条路通向学校。继续沿着礼堂西面后墙往北走,就能到学校。还有一条道,就是那条经过土台子和菜窖的那条道,沿着那条道穿过机务排的大工房,可以插到四合院东面的那条主干道,往西走50米,有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北面是当时最好的招待所,东面是机务排工人住宅区,西面是礼堂,南面是四合院。这个十字路口是当时当地最宽阔、最平整、最漂亮的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