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怪异的不协调。
“长豫兄长。”
两家在荀羡逃婚事件中立场相左,生出一些芥蒂,再次见面又仿佛回到从前。王悦不自觉扬起嘴角,看她自己掀开车帘,一跃而下,单衣箭袖的英姿昭昭俊朗,驱散春寒。
陪她来吊唁的谢安更符合晋人审美,披氅衣慢半步从容下车,向他行礼致意:“世子。”
王悦与他只见过三面,与王琅一道登门则是第一次,压住心里的想法微笑道:“自家人何必见外,随山山叫我长豫便是。”
他本来有些话要对王琅说,如今多了一人,性格里的谨慎周密发作,只略略说起王彬家中情况,以及这几日来了哪些宾客。快到殡所,婢女上前来请两人更换丧服,他止住脚步,嘱咐婢女一句,留在门口等候。
王彬的父亲王正与王舒的父亲王会是亲兄弟,王彬与王舒是堂兄弟,往下到了王琅这一代,关系又隔了一层,但仍在五服之内。按丧俗,王允之和王悦一样,都服小功,丧期五个月。
王琅的情况比较特殊,她成婚时没有按儒家名教那一套理论正过名分,王家不肯承认她出嫁,谢家也不肯承认谢安入赘,两家各执一词,求同存异。于是王悦代替王彬家人拿了主意,让婢女取小功丧服给王琅,取缌麻丧服给谢安。
王琅服小功,意味着她和未出嫁女一样,仍是王家人。谢安服缌麻,意味着他陪妻子服丧,并非王家人。
如果真能做到“越名教而任自然”,那么应该和竹林名士一样,不计较外在的形式,只注重本心。现在这般处置,可以说既不合名教,也谈不上自然,只是在两者之间取了一个模糊的折衷点。
有人对这种模糊讥讽抵制,也有人在这种模糊中如鱼得水。
而王悦相信,后者不仅比前者更能适应这个时代,而且能孕育出前所未有的光彩,结出瑰丽灿烂的果实。这便是他先于王导,先于王允之,甚至先于王琅自己倾注心力启发她,帮助她的原因。
纵使他身在尘网,心陷淤泥,若能得见倾世之花盛开,光华遍照山河,活着,也将不再那么痛苦。
作者有话说:
[1]事见晋书成帝纪与食货志,书局校对版认为被免官的尚书是吏部尚书谢裒(谢安父),原文讹误作谢褒/褚裒。然而与诸葛恢、顾和等传记中的记载矛盾,司马光做资治通鉴亦不录此节,综合比对取《晋令辑存》版本,即“尚書諸曹以下,免官”。
前文写谢裒咸康年间已官至吏部尚书,然而仔细研究时人履历,谢裒彼时资历、声望都不足以升迁吏部尚书。详细考证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