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笛声,都被甩在身后。
《林城早报》是家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老报社,创刊时八层高的大楼可谓睥睨群雄,风光了好一阵子,也不知是应了“文人酸腐”还是“高风亮节”,眼看方圆百米内二三十层的酒店相继拔地而起,这饱经风霜的老院却没装修过,如今墙皮脱落藤蔓垂檐,反而显得萧条了。
沈顺清毕业后考进《林城早报》,从实习生做到主笔,一晃就是八个年头。
刚到报社,就见私车横七竖八停了满院,门卫赶紧奔了出来:“沈记,您今天来晚了,没停车位了呀。”
“没了更好,他不用停,马上就出去。”一道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沈顺清回头,呵,一辆老二八矫捷的从密不透风的车堆里穿过,采访部主任赵博文挽起袖子,右脚一蹬,把车利索的停在两车夹缝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倒是把沈顺清看乐了。
“赵老师,您这二八怕是不愁没地方停。”
“就你们这些年轻人明知院子小还非开四轮儿的车。”赵博文是个四十多的老学究,工作一丝不苟,但私下性子随和,又是沈顺清入行后的老师,两人交情匪浅。
“说正事,环城东路那片区征收的事儿好像出了点问题,你去看看。”赵博文说。
沈顺清乐了:“征地这事儿有啥好看的,白跑。”新闻报道有红线,敏感话题不让发。
“少跟我贫。”赵博文凑到车窗前:“片区改造下月就要开工,现在征收办不下来,市里指明了要区领导汇报原因。”
虽不能刊登,但记者还是派得上用场——赵博文言下之意就是环城区领导找报社帮忙,写篇汇报巧妙地帮区里说说好话之类,有点功夫的记者们都没少做这活儿。
上面压下来的工作,沈顺清还能说啥,无奈挂挡倒车。门卫见状笑逐颜开,却见车刚挪两步又停了下来。
“帅哥,您再往前一步,您那张玉树临风的脸怕是要糊了。” 沈顺清突然伸出头喊道。门卫回头一看,车尾站着一正玩手机的小年轻,约是玩的入迷,身子已经紧贴车屁股了。
小年轻闻言也是一惊,止步抬头,露出一张绝好看的脸。
“陈灿啊,来的正好,跟着小沈一起去外采。”赵博文招手。
陈灿收起手机,毕恭毕敬唤了声赵老师,又冲沈顺清打招呼:“沈哥早。”
“他也去?他那长枪短炮一拿出来,不怕搬迁户直接扑上来啊。”沈顺清压低声音。
“我看这孩子挺机灵的,就是缺乏经验,让他锻炼锻炼。”赵博文一锤定音。
陈灿是新进的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