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论断:美感体验的本质便是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积极联觉,一个联觉丰富的人可由一感而接六感,由一端而想百端,见到常人习以为常、不觉其美的事物,却能通过联觉和想象获得丰富的审美和乐趣。这种审美和乐趣不独属文学艺术生,它是所有人都应拥有的权利和能力,它对于提高生命的宽度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主要在后天获得的联觉和想象,就是教育在我们头脑中为事物赋予的意义。我们的父母师长甚至是自己,将知识、技能、道德、人格,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感化等方式传递给我们的漫长过程,就是进行美感的官能训练的过程。我们借运动来训练体魄,借劳动来获得技能,借美术来优化视觉,借音乐来安抚心灵,借国语、算术、地理、历史、生物、科学等课程,将我们的感官、头脑与环境中有意义的知识联接。如此种种,我们获得美感体验的对象和途径就会越来越多,我们就能在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驾轻就熟地进入充满审美元素的瑰丽境界,审美能力越高就越能超越环境和认知的局限。
“……
(演讲未完,请见作话)
作者有话说:
“而我们很多人包括艺术生在内,对于美感的认识入了歧途,认为美术馆、博物馆的陈列品方可称之为美,却不见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朴真拙之美;以为外国的印象派、表现派、立方派、未来派才是现代美,不知中国的实验派、生活派、写实派比西方抽象的现代派更美;以为审美趣味只能得于音乐、美术、文学、雕塑等固有途径,不知运动、劳动、工作、生活中,无不孕育着真实生动的美感,在于你有没有捕捉它们的能力。
“譬如,一个五毒俱全、败尽家财的纨绔子,最终沦为衣食无着的街头乞丐,无数苍蝇在他头上嗡嗡盘旋,他扑到衣着光鲜的行人脚边乞食,只换来恶声的咒骂和无情的拳脚。这个现实中的人物固然丑陋,可若将他作为雕塑、绘画、音乐、文学的表现对象,借他的形象昭示社会环境的痼疾,提示社会改造和国民改造的必要性,那么这一个现实丑的人物,是否便转化成艺术美的形象?
“再如,一个家境困窘的青年学子,家里凑不出送他上学的路费,他便只能收起唯一的一双布鞋,穿着草鞋翻山跃岭、长途跋涉,忍受脚上燎泡和血道的疼痛,一直走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当此之时他只觉得痛苦不堪,有个什么法子解脱了才好。他想但凡他还有别的选择,绝不会像个走路机器似的,仿佛走到天荒地老都走不到目的地。这也是可以转化的现实丑,当这个学子学成就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