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名著材料之前, 跟梁大的庄宜邦、董南轩二先生频繁通信, 获悉他们那的大学生外文程度低,甚至不少外文系学生的英文水平, 还不及珍卿在启明学校的程度, 自然也比不上娇娇这种教会学校的高二生。这让摩拳擦掌预备大干一场的珍卿,有种晋惠帝问“何不食肉糜”的荒谬感。
珍卿记得上辈子上大学时, 大二就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这辈子中学几乎全念教会学校, 留学更是进的世界顶级女学院, 她从来没有深刻意识到, 英语在此间普及程度比她想的还低得多。她总以为当下的教育再落后, 考入大学的人外语基础总不会太坏吧。实际据董南轩先生信中所言, 他们大一外国语系二十个学生,竟因为英语水平太参差不齐,按学生程度竟分成了五六组学习——当然,大一英文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他们外语系学生跟全校学生一同分组,大一英文是跟其他系的学生混着上课的。
所以给梁大大一学生选编名著,要体现小学、初中、高中的英语跨度,难易转换和阶段跨度也不能太突兀,珍卿找彭寿曾叔叔要了他编的英文教本,绞尽脑汁反复斟酌修改,还征求彭叔叔等教材编者意见才选好。
大一以后的名著选编就容易得多,因为程度不够的学生功课和考试通不过,是没资格升入二年级学习的。庄、董二位先生对梁大学生实行宽进严出。当然,不能升级不一定就叫人退学,学生也可以选择留级或休学。
没有想到,珍卿的编选工作差不多完成时,一直主持国民教材编修的彭寿曾叔叔,建议她选编的这个名著材料,尽量兼顾不同地区学生的水平,将来灌好片子可以向全国高校发售,这是对供需双方都有意义的事。
彭叔叔特意找珍卿商议这件事,话说得格外语重心长。他说当下本国高等教育相对西方欠发达,外文院系的师资力量也属薄弱,外国语讲得地道漂亮的教师,在教育发达地区也不过十之三四,在欠发达地区就更稀缺了。是故,在当下中国学外语的外文系学生,口语水平如何多数靠运气,遇到口语标准又擅长授业的先生,就有机会有兴趣把外国语讲好,若遇到口语不济又不会教的先生,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被耽误,所以学外语的学生多数要出国,在外国的语境中学外语。
珍卿要灌制标准外国语朗读留声片,消息一经传出去,对苦于先生们南腔北调式口语的外文系学生,无异是一道天降福音;对没出过国的外语老师也算福音。所以不少人跟彭叔叔建议,请珍卿制作时兼顾不同地区水平。
彭叔叔临机动动嘴皮子倒容易,但事情对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1页